14號接待了一批韓國朋友,雖然有隨身翻譯,但需要的時候還是證明了自己的存在感。我不懂韓語,對方不懂中文,關鍵也不是很懂英文,這一點讓我很驚訝。沒能交流上幾句,只是覺得自己口語還有待加強。
馬上要下班了,剛剛和藤姐姐聊了聊人生觀。有那么一些震撼。姐姐思想十分開放且有大膽的主見。突然就想說一些什么了。
有人為生活拼命,有人為理想拼搏。我無法說清哪個好哪個壞,我只能說我更偏愛后者。一個女生30歲之前為自己的事業打拼,不是為了下一代,我覺得更多的應該是為更好的理想與渴望去積累資本。所以真的應該30歲之后就結婚生子了嗎?還是等到有足夠的資本再去面對現實。那要等到何時?35歲?40歲?我承認內心有那么一點起伏,當說到明星40歲退出演藝圈生子的時候。但是結婚也是一種生活,只是會有一個人和你一同分享。在這種生活下,同樣能厚積,而后薄發。所以,順其自然或許才是我想要的生活。這種順其自然并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對當下環境的隨機應變。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心理實驗說明了“延遲滿足”效應——那些為了偏愛的事物而選擇等待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好的表現。在大多數人看來可能只是種堅持,而在我看來,是在低調中嶄露頭角。積累資本就是延遲滿足的道理。
在家實習的這幾個星期逐漸讓我明白了保持沉默這件小事,沉默不是無所以為,我只是在等待時機爆發。因此,讓自己消失一段時間未嘗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