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的誤區

延遲滿足的理論起源

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32名成功參與了實驗的孩子中,最小的3歲6個月,最大的5歲8個月。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結果,有些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會兒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參與了這項實驗。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然而,18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也就是說當年“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2011年,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已經步入中年,他們接受了最新的大腦成像檢查,結果發現早年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大腦前額葉相對更為發達和活躍,而這個區域負責著人類最高級的思考活動。

于是人們興奮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寶,以至于在解釋和傳播的過程中斷章取義,甚至添油加醋。

誤解一 對定義的誤解

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就是說——

哪個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而在我們身邊大量發生的所謂延遲滿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

誤解二 對邏輯的誤解

實驗者的邏輯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那么他在長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會更大。但是并沒有提到“如何讓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的問題,更沒有建議“為了這個能力,父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為了更好地了解延遲滿足能力,研究者進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這些后續的研究結果,卻被倡導所謂“延遲滿足訓練”的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延伸研究1:年齡的影響:5歲是分界。

米歇爾的研究小組在1992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5歲似乎是一條重要的分界線:4歲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而5歲以上的孩子就明顯出現了早期萌芽。在針對更多孩子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孩子在8-13歲的時期,都可以發展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這一結論與最新的神經發育研究的結果相吻合。

延伸研究2:誰是控制者:主動延遲和被動延遲差異很大。

1976年,米勒和蕾切爾(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組發表論文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那么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那么他的延遲時間會大幅縮短。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此的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先天的本能情緒之一),進而干擾了自控能力。

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于2012年發表了他們的成果:他們把實驗改為兩步,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即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更好的蠟筆”的承諾;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這個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雖然這一研究結果并不出人意料,因為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吻合,但是卻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思考:在孩子早年的模糊認識中,對他人的態度要么趨于“信任”,要么趨于“不信任”,那么我們希望他抱有怎樣的世界觀?什么樣的生活經歷,可以幫孩子形成“信任”?顯然,刻意的訓練只會破壞孩子對世界的信任。

延伸研究4:眼前棉花糖有多稀缺,不同孩子有不同判斷。

我們都會有一個常識性判斷:對于一名具體的孩子,眼前的這塊棉花糖越是珍貴(因為以前很難得到),那么他延遲滿足的時間就會越短。2011年,貝格雷和莎茨基(Begley, Sharon; Chatzky, Jean)小組對于另一課題的研究,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也就是說,平時比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不會把眼前的誘惑看得過重,因而也更容易主動延遲滿足。相反,以前經常被訓練,經常無法輕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會把眼前的利益看得更加寶貴,一旦沒有外人控制,就更可能馬上占有這一稀缺物品。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父母在場時,孩子顯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會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巧克力,并懇求旁人“不要告訴我媽媽”。

那么,我們是否應該“隨時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需要”?當然不是!這里討論的重點是:從小對孩子刻意進行延遲訓練,不僅誤解了理論,而且會誤傷孩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