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人本心理學之父,《動機與人格》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本書中,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自我實現理論、無動機理論、心理治療理論、高峰體驗理論等。這本書奠定了馬斯洛的學術地位。
譯者許金聲寫了一篇非常精彩的前言,解決了一些像我這樣的菜鳥的基本問題。
1、需要層次論的層次到底有幾個?
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網上到處都是的三角形,那真不是馬斯洛的原創,由于原著中對層次的論述有一些模糊,所以,有5層次說和7層次說,主要的區別就是是否將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加入層次論中。通過對馬斯洛晚期作品的研究,把認知需求和審美需求用"超越性需求"來代替,作為第六種需求,這樣,需要層次論就明確地擴充為6個層次,這樣人類的動力結構就更加充分了,也可以和"身,心,靈"的"大健康"概念對應起來。
2、需要和動機概念的區別
需要need和動機motivation,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需要是對應于日常欲望的一個概念,是產生日常欲望的主題因素,是更根本的東西。動機是需要對行為的現實支配力。舉例來說明,我想有更多的錢,目的是想買一輛豪華車,因為我看到鄰居有一輛寶馬,這讓我覺得低人一等,所以我要一輛更豪華的,這樣我就可以維護自尊心,并得到別人的羨慕和尊重。如果從最淺表的欲望"錢"開始追溯,發現我其實是想要一輛車,而要車其實是想要別人的尊重。所以,最后追溯到的需要實際上是自尊需要。在這個例子中,自尊需要是"需要need",汽車是"動機motivation"。
3、關于需要的"滿足"問題
這6個需要是以什么樣的順序出現的?是不是只有當較低級別的需要得到滿足,更高一層的需要才會出現。
馬斯洛的敘述是這樣的,"對于我們社會中的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其全部基本需要都部分地得到滿足,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未得到滿足......為了說明情況,我可以任意假定一些數字,也許一般公民大概滿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愛的需要、40%的自尊需要、10%的自我實現需要。"
為了更好地理解,我覺得馬斯洛提出的優勢需要的概念是值得記住的。所謂的"優勢需要",就是說,在不同的階段,各種需要對人的行為的支配力是不同的,在所有的基本需要中,對人的行為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需要就是"優勢需要"。
這個對于組織中如何進行激勵體系的設計是非常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