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需要的層次
無論是對食物的追求還是對真理的向往,都屬于人類的基本需求,沒有貴賤之分。各個層級的基本需求之間的區別是,越往高的基本需求,越微弱,也越難于察覺。當突破了機體生理的需求,來到歸屬和自尊需求層面的時候,往往需要比較成熟的心智才能了解自己行為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比如,我為什么需要一輛車,原來是為了自尊的需求。
低級別的基本需求的長期無法滿足,造成的傷害往往是生理上的,是容易被觀察到的,高級別的基本需求長期無法滿足,則除了生理的傷害,還會對心理造成傷害,比如長期的焦慮,抑郁。
高級別的基本需求如果得到滿足,就會有一種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和內心生活的豐富感。剛剛在班車上讀了一篇文章,寫自己半年堅持讀書和寫筆記的收獲,她也提到了內心的平靜和生命的富足感,這樣的例子是馬斯洛理論的一個實證。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把死亡,孤獨,自由和存在感列為四大存在性挑戰,一個豐盛的生命是對抗存在性挑戰的主要途徑。
這樣的一種理論的美好在于,當個體能透徹了解自我的需求,然后付之于行動,那么個體所作的事情,就好像是餓了要吃飯一樣的自然和愉悅,那就不存在痛苦的工作和無聊的審核。工作就是愉悅,我們熱愛“工作”,工作和打怪自拍之間沒有什么區別。
個體透徹了解自我需求的途徑就是自我觀察和自我探索,比如冥想,正念,思考。尤其是對高級基本需要的了解。人類渴望愛,尊重,渴望自我實現的需求,相比我們對食物的追求,要脆弱得多,要小心呵護才能讓他們在陽光下盛開出來。了解了這些,就知道,太多的控制、禁忌、紀律、打壓,其實是不利于培養自我實現的人的。
第六章 非動機的行為
人類的行為中,有一類屬于表達性行為,又稱作非動機行為,比如,說話的強調,走路的姿勢,正常情況下,這些都是不自覺的行為,沒有明確的動機。還有一種表達性行為,就是那些天生的藝術家,比如畫家,當他畫畫的時候,他沒有動機,他畫畫就已經是這件事情的目的。舞者,跳舞不是為了賣錢,只是內心的一種需要。我看書大概也是這樣一種行為,沒有特定的目標,讀書就是目的了。
在基本需要中,自我實現的動機就是成長性的動機,而不是匱乏性的動機,是來自內心的聲音,而不是從外部推動的行為。
匱乏性動機對應的行為常常可以用外部的贊賞和激勵來推動,但是,當把外部的贊賞和激勵拿走的時候,相應的行為也會逐漸消失。而成長性動機的行為是自發的,動機來自人的內心,源源不斷。
了解這些,就能夠想通,對于我們自己,對于孩子,選擇的原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