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類動機(jī)理論
陽春三月,最好的季節(jié),公園的空氣里有樟木樹清粼粼的香氣,各種深淺不一的綠色,但是,我卻只看到了榆樹的嫩芽,我渴望的是將它們煮成食物,這個時候的我,大概是生理需要占優(yōu)勢,所以,除了食物,根本無心欣賞美景。
今天的天空出奇的藍(lán),透過稀疏的樹葉和傍晚的光線,有一份久違的空靈。可是,我卻帶了一個防霧霾的口罩,周圍越來越多的呼吸道病人總是提醒我這份看不見的危險。所以,我在吃飽了榆樹葉之后,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
還記得有一天晚上,公園的長木椅上坐了一位姑娘,據(jù)民警說是離家出走的,但是不管民警怎么動員她,都無法讓她動身回家。這個姑娘,大概是要離開那個缺乏愛的家,她的基本需求是愛和歸屬。
那邊有跳舞的大媽,領(lǐng)舞的那位眼神手勢一板一眼,彷佛自己是梅蘭芳在舞臺上,在圍觀群眾的眼神和表情里,她更加自信了,所以,大媽不僅僅鍛煉了身體,還實現(xiàn)了她的自尊需要。
公園里看不到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也許邊上那個畫畫的孩子有一天會成為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人。
基本需要的一些特點
1、需要層次中的例外
各個需要不是一定會按次序來滿足的,有很多的特殊情況,比如一個長期失業(yè)的人,很可能就會丟失部分需要,總是僅僅滿足于獲取足夠的食物而不追求愛,歸屬,自尊等。
還有的人,在生命的頭幾個月如果缺乏足夠的愛的哺育,可能就會形成變態(tài)人格,永遠(yuǎn)喪失愛的需要和給予愛的能力以及接受感情的能力。
還有是具有一些高尚理想的殉道者,他們?yōu)樽非竽硞€理想或價值可以放棄一切。比如特蕾莎修女。
馬斯洛在書中幾次提到,如果一個人的基本需求一直處于被滿足狀態(tài),那么擁有更強(qiáng)的抗挫折能力,更堅毅的個性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我記得依戀理論提到,一個擁有安全型依戀類型的孩子,可能有更強(qiáng)的復(fù)原力。
這兩種說法,有一個共同之處,愛可以給人更多的力量面對挑戰(zhàn)。
2、需要的文化特質(zhì)
基本需要具有跨文化的共通性,普遍性和根本性。也許,在不同的社會,人們只是通過做不同的事情來滿足同樣的基本需要,所以,表面看起來,有人在塞納河邊跑步,有人在黃浦江邊f(xié)oot massage,究其根本,可能同樣為了自尊需求。
也就是說,根據(jù)馬斯洛的研究,這個需求理論的應(yīng)用是跨文化的。
3、行為的多種動機(jī)
大多數(shù)行為是由多種動機(jī)促成的。比如,抽煙是為了過煙癮,也是為了和人套近乎。
4、非動機(jī)的行為
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有動機(jī),表達(dá)性行為只是人格的反應(yīng),沒有動機(jī)。比如說話走路的風(fēng)格。
其他就不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