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未深入了解本書之前,僅僅只是對于這個名字很好奇,讀完小說之后就更好奇了,一個英國的作者在沒有到過中國藏區的情況下,通過照片和想象,把中國藏區描繪成了“烏托邦”式的環境。小說中只字未給讀者解答消失地平線或者與之相關聯的內容,那么,為什么又以此為題呢?
作者在譯后記《破解“香格里拉”之謎》一文開頭說到,每一個認真解讀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這部傳世之作的人都會隨作者的妙筆神游一番“香格里拉”,讓自己的意念同小說的主人公一道感慰,卻又同時擁有得而復失的沉重的失落感,從而明白《消失的地平線》這一書名的深刻寓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世上許多神奇美妙的事物往往就被擁有它們的人們所忽略。
“香格里拉”就是如此,它如此虛幻迷離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地平線上游蕩了整整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散發著誘人的感力,始終是世人內心深處向往的一片“世外桃源”。
我想“消失的地平線”這一標題的含義就在于她把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和平的期待與我們所處的現實做了一個很好的對比。得而復失之后你會更加珍惜失去的東西,作者是想借著這篇小說來呼吁世界各國停止侵略和戰爭,回歸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中去。當然這是我的臆測,詹姆斯.希爾頓是否也如我所想不得而知。
在作者希爾頓的筆下,香格里拉的故事宛如真實存在一樣,正是這個原因,書的封底才夠格地印上這幾個字——這本書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敘事視角的獨特是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但關鍵的原因是,世人幾乎都相信有這么一個地方,仍然安安靜靜地存在于我們難以到達的僻靜之處,像原始的夢幻一樣纏繞在被現代文明壓迫者的心底。在這個未被現代文明糟蹋的天堂里,一切的一切都是謎。希爾頓說,這里還是一個希望:當風暴來臨,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躪,人類的一切都被摧毀,史無前例的“大黑暗”帶來之時,香格里拉將拯救一切文明。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個西方人被迫地意外進入了神秘的中國藏區(后來才發現并不是什么意外,這一切其實早有安排。),這個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注的小山谷,幾乎無人知曉。在這里,“地平線會像簾幕一樣升起,時間一直延伸而空間不斷縮小”。時間足夠靜止,空間足夠凝固,這里只有智慧在不斷地擴展。修行的喇嘛,山谷里耕種的居民,他們過著的歲月是靜謐得消弭了年齡的。四個外來者,外與內的沖突,閉塞山谷與外界的矛盾,在這里,一切交融都看不見地展開著,每個人似乎都是入世的,但當他們都消失時,卻沒有絲毫出世的跡象。
《消失的地平線》首版出版之后,很多人開始了尋找香格里拉的旅途,有人說在西藏,有人說在云南迪慶,有人說在巴基斯坦,還有人說在印度和尼泊爾,反正眾說紛紜,大家都各執一詞。 1997年9月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研究基礎上,通過組織專家科考、評審,鄭重向世人宣布香格里拉在中國云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揭開了這一世人久久不能釋然的“世界之謎”、“世紀之謎”謎底。隨著世界各新聞媒體的爭相報道,云南迪慶藏區成為旅游,探謎的熱點,蜂擁而至的游客對迪慶的神奇自然景觀贊嘆不已。
但是對于作者而言,香格里拉可能只是那一道地平線,即使可以望見,也終是不可企及的。而且,也只有讓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才有可能一直保持圣潔,一直蒙上神秘的面紗,人們才會對她產生敬畏之心。其實,我們的心靈何嘗不是這樣?
當然讀者也完全應該看得出,作家用自己的豐富想象給“香格里拉”加進很多虛構的成份, 作者賦予了香格里拉許多神秘、奇妙的東西。小說中這里居民都十分長壽,許多超過的了百歲并顯得年輕。長期修藏傳密宗瑜伽的最高喇嘛有250多歲,理政香格里拉已100多年。然而,香格里拉的居民如果離開了山谷,便會失去他們的年輕。 中央供暖設備,現代化的浴缸,各種手工藝術珍品,藏書極豐的圖書室,擺放著鋼琴的音樂亭,莫扎特和肖邦的名曲等,而更令人驚奇的是那一座神秘的寺廟,居然是佛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產物。所有的這一切似乎都是沒有依據不可能存在的,但在最高喇嘛和張的交代中慢慢的又覺得合乎情理。
小說中的香格里拉,給了人們充足的時間。250多歲的活佛,100多歲的張,將近100歲的羅珍。這里有充足的圖書,資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一切。在這里你又充分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充分去體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業。
而作者最終要說明的是,在我們有限的時間里,正是因為我們不完美,或者說不中庸的性格,使我們浪費了更多的時間。所以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傷感。正如康維覺得這里像牛津一樣。也許大學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園吧!在這里你又充分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業。香格里拉的喇嘛們,甚至用自己現有的資料去預測遙遠的未來。
此外,這本書謎團重重,藍月亮山谷、卡拉卡爾山、康維、活佛這些謎團扣人心弦,越到小說的最后越能抓住讀者。顯然作者寫這部小說的重點不在寫景,而在對人生意義和生命的完美詮釋。
有了時間,有了安寧,生命中還缺少什么呢?我想這是詹姆斯留給我們最深刻的思考。而我們的一生也像香格里拉一樣,像夢一般無跡可尋,但即使無跡可尋,人們在好奇尋找的過程中,香格里拉就已經在我們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