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理丨消失的地平線,人間秘境的探尋

一說起西藏,很多人都為之向往。那里有壯美的山川,奔騰的河流,純美的姑娘,神秘的文化……這是當代人們對西藏的一些了解,今天我們也來了解一下,遠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書中《消失的地平線》的西藏,究竟是如何的讓人難以割舍。

書中描寫的是20世紀30年代初,南亞次大陸某國巴司庫市發生暴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康維、副領事馬里森、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克羅小姐于5月20日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巴市,欲飛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飛行途中,他們發現飛機離開了原定航線,已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向東偏北方向飛行。

入夜,飛機因故障被迫降在荒無人煙的雪原上,飛行員受了重傷,四乘客安然無恙。第二天清晨,飛行員在臨死前斷斷續續的說,這里是中國藏區,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他們只有到那去才能找到食宿。求生的欲望使他們艱難的向香格里拉跋涉。

在一個長長的山谷中,他們遇到一位由十幾個藏民簇擁著能講一口純正英語的張姓漢族老人。這位老人告訴他們,這里叫藍月山谷,是進出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端的那座形如金字塔高聳入云的雪山叫卡拉卡爾,海拔28000英尺以上。張帶著他們爬山攀巖,幾乎走了一天,最后穿過一片云霧繚繞的林海,終于到一座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

喇嘛寺領導著整個山谷并形成香格里拉社會。香格里拉居住著以藏民族為主的數千居民,居民的信仰和習俗不相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彼此團結友愛,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領域,處理各教教派、各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都守著"適度"的美德。認為人的行為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是罪惡的根源,只有適度是完美的。這使得香格里拉社會祥和安寧。

在香格里拉,康維和張以及最高喇嘛進行多次交談,探討了一系列宗教、哲學問題。康維是一個"精神和肉體"兩方面都很優秀的年輕人。通過交談,他已和最高喇嘛建立了某種程度的"心靈感應",而最高喇嘛也有意選康維做他的繼承人——事實上,這也正是他們飛機迫降在香格里拉的真正原因。

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和觀察,他們四人均認為香格里拉是他們所見過最幸福的社會。康維迷戀香格里拉優美恬靜,巴納德舍不下的金礦,布琳克羅小姐則準備在香格里拉傳播她所信仰的宗教教義,他們都不愿離開香格里拉。只有馬里森因婚期在望,總想回到英國,但路途遙遠,又不能孤身一人回去。

馬里森終于抓住了最高喇嘛辭世,馬幫腳夫送貨到香格里拉的機會,脅迫康維作伴離開香格里拉,他們一路翻山越嶺,穿過無人區,曾途徑藏漢邊界的大興府。馬里森身染重疾,未到達漢地就病死了。康維也突然失去了記憶。

在坐船回英國途中,康維在聽肖邦的鋼琴演奏曲時恢復了記憶。這時,他的臉上流露出一種難于形容的悲哀。一種“宇宙的,遙遠而非個人的”悲哀。當天夜里,他便獨自一人悄然離去,不知去向。

“一切最美好的事物都將如過眼云煙消逝,而兩個世界最終無法和諧共存,一上一下地僅由一根細線維系在半空中,永遠不可兩者兼得。”—《消失的地平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