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很多人都是先讀了JAMES HILTON(詹姆斯·希爾頓)所著的《LOST HORIZON》(《消失的地平線》)這本書,之后才知道“香格里拉”,那個于藏地高原中隱世的寧靜富庶之地,并深切得渴求去了解它。而后,才會有了一次又一次關于藍月谷和香格里拉的探尋。
但是,于我而言,這個順序卻是反過來的,我是先去過香格里拉,而后再讀《消失的地平線》。
當然,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我所抵達的那個香格里拉,便是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所寫的那個“香格里拉”。
畢竟在旅游業日益發達的現今,“香格里拉”一名對于渴求真實之地的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所觸發的便是直接客觀的經濟收益,乃至于事關當地的GDP增長。所以關于“香格里拉”的確切所在地,有過很多爭執,不管是在云南的迪慶州、麗江,還是四川的稻城,乃至之后參與到這場爭執里的“千佛之國”尼泊爾,當地政府想要獲得的,真是一個精神之國嗎?
而我所抵達的便是最終塵埃落定的最后贏家,以前那里叫“中甸”,而今,早已改名為“香格里拉”。雖然,就我個人而言,自己還是更喜歡它此前的名字,因為它更給人一種內心的踏實和豐盈感,畢竟在藏語中,“中甸”的意思是“建塘”,頗有種安家落戶的即視感。而“香格里拉”一詞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
2012年8月,我曾踏足過中甸城,徜徉于那片平原之上。
2017年10月31日,在上海地下四通八達的地下鐵,在于沈杜公路和市光路之間往返通行的8號線上,我才正式第一次讀完詹姆斯·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
此間時隔五年多,說是物是人非,也不為過了。
在未翻閱此書之前,曾想過作者會以一種怎樣的筆觸來展開“香格里拉”這神秘之所。有想過會是以散文或者回憶錄的形式,來追溯一場過往旅途。卻從未想過,故事會以戰爭為開端,以命運為執掌,以那些偶然和必然發生的事情,來揭開那層神秘面紗。
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處于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和蕭索似乎是籠罩著全球的陰影,所有人都無法逃脫。或許正是因為現實中無法避免戰端,所以作者才在精神中構建出一個幾近“完美”的烏托邦——香格里拉。那里的人生富足的生活著,因為藍月谷有著非常豐富的金礦礦脈,所以那片平原上的居民不用為生存而過多的花費心思。
而也正是有著這樣富足的物質經濟基礎,在此生活的人們才會追求精神和內心上的滿足,而精神上的先行者們,便是喇嘛寺里的“大喇嘛”們。
香格里拉的幾近完美,不僅僅表現在那些豐富的基礎設施上,似是世上真有未知神明和信仰的庇佑,所以人們都不太會生病,若不是因為意外去世,大多人多半都是會自然老死。而喇嘛們更有關于長壽和讓時間暫住的神秘修行之法。雖說距離“長身不老”還太過遙遠,但足夠漫長的生命和時間,卻足以讓一個人坦然得面對生死。
外界生活中所有不喜的,和難以得到及釋懷的,在香格里拉都不是問題。不想做的事情可以不去做,沒有任何人會指責和埋怨你,只要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就好,這是一種幾近于“道”的探尋。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索求的道路。而于時間暫住之地,你所要做的,便是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終有一日,當戰爭的風暴肆掠全球,毀滅一切時,如“香格里拉”這樣少數的世外之地,便能夠保存著文明的火種,等待著“復興”。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難以讓人反感的“野望”,因為他們想要承擔起人類文明的“傳道者”。而這往往意味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撇開適度的欲望,這些人一生的使命,都是求索和傳承。
讀完整個本書,作者給人的印象,便是他是一個反戰,對戰爭持有悲觀看法,并非常喜愛中國文化,并崇尚中庸之道的半個“理想主義者”。
為什么說是“半個”呢?因為詹姆斯自己也知道,香格里拉這樣的烏托邦不太可能真是存在,因此才有了書中康偉和馬林森帶著洛岑出走香格里拉的結尾。但他又希望這樣的地方能夠存在,所以才又寫到康偉的不辭而別,寫到他吵著曾“抵達”過的香格里拉的方向追尋著,最終杳無音訊。
故事的開端和結尾,都有種宿命般的戲劇感。塔魯承載著“香格里拉”延續和傳承的使命,踏入藍月谷中人認為的“風暴外界”,去為此地尋求繼承人,甚至不惜為此犧牲生命,在他心中使命般的信仰高于一切。而本書最大的主人公“康韋”,卻也是極端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渴求著如“香格里拉”般內心精神世界的安寧,但是對于馬林森和洛岑的“喜歡”,這種情感卻同樣驅使著他做出并不迎合內心的決定。這種頗有些戲劇性的愛戀,也成為了故事尾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
其實,讀完這本書的第一感覺,便是“意猶未盡”,總感覺作者的故事還沒有說完,怎么可以就這樣結束?作為一個曾經飽受戰爭摧殘,甚至變得有些淡漠和無常的康韋,他的命運最終究竟是去往哪里?“逃出”香格里拉的馬林森,后來又怎樣了?被醫生告知老去死亡的洛岑呢?還有留在香格里拉的泊靈克洛小姐和巴納德先生呢,他們在得知“同伴”離開后,又會作何感想?
而在此之后,才是關于“回味”“思索”,乃至其他。
詹姆斯創造了“香格里拉”這個可能永遠也無法抵達的遠方,并讓全世界的旅人都為此魂牽夢繞,我想這可能是他自己都未想過的。
“心中的日月”,那是自己向內心求索才能抵達的地方,而所有在真實世界里的跋涉,難道不都是為了踏上那條通往內心的道路嗎?
所以“香格里拉”啊,那是詹姆斯通過筆觸塑造的內心之地,那是屬于他的香格里拉。而我們每個人,難道就沒有屬于自己的“香格里拉”嗎?這個答案,我想只有我們自己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