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里,傳銷通常都在線下進行,嚴密組織、非法拘禁、限制自由是慣用手段。但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傳銷組織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出現了虛擬性、跨地域性、隱蔽性、金融性和更具欺騙性等新特點。近日,我們深入金融傳銷組織內部,接觸采訪了部分受害者,了解到了金融傳銷的特點,下面德家君搜集了比較多的資料給大家總結下金融傳銷的特點有哪些,幫助大家更好的預防金融傳銷詐騙。
1、高加盟費
與過去交納數百元或數千元“加盟費”的傳銷不同,這種傳銷“加盟費”每份為6.98萬元,按1:3比例發展“下線”,如果“下線”的收入趕上“上線”,“上線”就可以從體系中退出,而這時候收入會達到1040萬元,成為“千萬富翁”,時間僅需1年。
2、高欺騙性
“體系”內部的人還告訴參與者:這不是傳銷,是開發北部灣經濟區的民間資本運作項目。國務院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這個項目叫“北部灣經濟產業發展基金”。
一名曾接受過“游說”的江西人表示,“上線”告訴他,國家支持這種“非正規金融活動”。現在除了銀行、保險、證券等正規金融活動外,實際上還有大量“非正規金融活動”,如被禁止的“非法集資”、“地下錢莊”等,這種“基金”不合法,但也不違法,它是“非正規金融活動”的新嘗試。由于民間有大量資金,國家建設需要民間資金的參與,因此對這種“基金”確立了“允許存在,謹慎試點,限制發展,低調運作”的原則,廣西要加快北部灣經濟區開發,屬于試點的地區,因此建立了這個基金。
3、傳銷活動“知識化”、“職業化”
南寧市公安局經偵支隊副政委李華斌認為,傳銷案件頻發與傳銷犯罪的“高層次”、“知識化”和“職業化”有關。傳銷分子中不乏高智商、高學歷和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員。他們見識較廣,文化程度較高,所策劃的傳銷活動更具欺騙性。
“北海億元傳銷大案”的95名被告人中,就有博士、碩士各2名,26人為大學本科文化,還有一些離退休的廳處級干部。
一名姓王的骨干加盟前曾在中央一家知名媒體當過記者和編輯。而在“林某體系”中,組織者林某本人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華人教授,手下大部分骨干都是有身份、經濟條件較優越的經濟、文化界人士。
由于傳銷組織者把它弄得煞有介事,影響很大,一些外地較高級別的領導也打電話向北海市領導詢問,北海是否真的在運作這樣的民間資本項目。
3、冒充專家領導
除了打著國家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這種政治幌子,傳銷組織者還“隨機”利用各種信息蒙蔽參與者,北海市市長從玉林市調到北海,他們就在內部稱這個項目是市長從玉林引進北海,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為了使加盟的人信以為真,他們還冒充中央領導親友或身邊工作人員“接見”傳銷人員,給他們簽名題詞,還請專家、學者給傳銷人員上課。
4、騙術花樣翻新
新的傳銷騙術相當驚人,他們緊跟“國家大政方針”走,紛紛打著“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搞金融試點”、“擴大內需、應對金融危機挑戰”等旗號,披上了極具欺騙性的外衣。
一些被騙到南寧、北海等地的人表示,他們被告知:這是“中央支持”的“以政府為背景的民間資本運作項目”;“為加快北部灣開發,國家允許北部灣開展金融試點,啟動民間投資,以更好應對金融危機,并以高額提成鼓動大家積極參與”。
最后,德家君友情提示,傳銷和騙子的技術日益高超,他們營造出的商業氛圍,甚至超出了你的認知。所有謊言的背后,是你那顆貪婪的心和一夜暴富的幻想。認請金融傳銷本質的同時,也要告誡自己踏踏實實理財,別相信天上掉餡餅的事。
??[x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