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好友推薦,孕期讀了這樣一本書《無條件養育》[美](艾爾菲·科恩),盡管尚未讀完,但我同她一樣,一致認為如果只推薦一本育兒書籍,那就是這本《無條件養育》。正如作者所言
這的確是一個顛覆性的理論,它顛覆了我們所接受的傳統養育建議,挑戰了讓孩子對我們言聽計從的短視征服手段。我們當中有些人會開始思考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或許甚至還會對自己童年承受的養育行為產生疑問。
這本書幾乎讓我每一次讀都會顛覆過往淺薄的教育理念,或教育經驗,同時也讓我不斷反思自己曾經的教育行為和即將發生的教育行為。不可否認,我們這代人多數沒有成長在一個具有安全感的教育環境中,也常常被忽視,被控制,被縱容,可這一切并不是我們對自己的孩子施加有條件養育的理由。我們的童年或許已經夠不幸,你愿意讓這樣的陰影繼續帶給下一代嗎?
下面僅僅摘錄作者前言中的一些觀點分享:
確切地說,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不應該是「我如何能讓孩子聽我的話?」而是「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滿足這些需要?」
「教育始于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魯道夫·史坦納如是說。
我意識到這就是社會上很多人對孩子的最高要求:不必擁有愛心、創造力或好奇心,只需表現乖乖。對于家長來說,一個「很好」的孩子,就是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從不給自己找麻煩的孩子。
當我們無法檢驗養育目標時,就只有默認那些只圖強迫孩子聽話的養育行為。這意味著我們只是將焦點放在了圖自己方便上,而非孩子的需要。
畢竟,孩子出于對自己判斷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為,與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確保孩子內化我們的價值觀不等于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前者會直接阻礙我們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的思考者。
但既然家長意識到了孩子不能「受人擺布」,我們就必須教育他們「獨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包括成人的)想法所左右」。換句話說,如果家長在家里利用獎勵刺激孩子服從,那么最終會把孩子培養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從。
眾所周知,每一個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但是「愛孩子的方式有千種萬種,并不是所有方式都可取」,是時候反思你的教育理念了,即便你不能認同書中的每一個觀點,但只要它能引發你的思考,讓你去反思你的教育行為,我認為這就是有益的嘗試。
2016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