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對于家庭文化,尤其是中國的家庭文化而言,而“孝順”則是其核心,“孝順”的本意是尊敬父母,盡心奉養父母,而非順從父母的意志,但如今,很多人將其簡單粗暴地誤解為順從,其中著中表現在往往親子之間往往更像上下級的關系。父母于孩子而言,是權威、偶像,不可忤逆。在親子互動姿態方面,對父母而言,多以一種俯視的姿態去命令孩子;對于孩子而言,那是一種仰視的姿勢去順應父母。這種養育的模式,東西方內涵相同。根據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中的說法,其實就是一種“控制”--父母打著對孩子的愛的名義,恩威并施,以獎懲即胡蘿卜和大棒的方式去控制孩子的一切,將其喜怒發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百分之百聽從父母的指示,這種養育方式,科恩稱為傳統的養育方式。
? ? ? 基于以上觀念,科恩在《無條件養育》的書中,論述到傳統的養育方式,其實是有條件的養育方式,即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要求的,孩子必須達到父母的要求,才配達到父母的愛??贫髡J為,這種有條件的養育,是出于“孩子做了什么”,而相對于有條件的養育方式,科恩提出真正的方式,是“無條件養育”,我們愛孩子,不是因為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因為“他們是誰”,愛和孩子的行為毫無關聯,我們無條件地看到孩子,接納孩子,支持孩子,不因孩子成功與否而改變自己對他們的愛。因此,科恩在書中將傳統的養育方式進行顛覆,并對新型的親子關系進行大膽的探索,提出親子關系從上下級關系向平等方式轉變,從零和觀念向雙贏方向轉變,從單向控制向雙方交流轉變;在親子之間讓愛與自由流動,包容孩子,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讓父母能夠重新審思自己的角色,全書充滿了濃厚的人本主義理念。
? ? ? 同時,該書也給現代養育概念帶來全新的思考。作者為了讓父母能夠重新審思自己的角色,在書中提出疑問,我們真的在愛孩子嗎?還是我們終究愛的只是自己,在我們的認知當中,沒有父母不愛孩子,孩子也應順從父母,這是不能被質疑的,父母為子女犧牲時被歌頌的,而孩子面對父母的犧牲,應以其一生償還那份深情。但是,作者提出,其實,有時候,家長的舉措,并不是在愛孩子,而是滿足自身私欲,彌補自己無法達成的愿望。我們總是對孩子強調,爸媽現在強迫你,讓你做不喜歡的事情,是為了你好。那么,父母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真的為孩子好,為什么使用威逼利誘的手段,讓孩子活在恐懼當中去完成家長的意愿呢?難道父母的愛就是對孩子的傷害嗎?基于以上現象,科恩認為,家長所見所聞、所信奉、所感還所懼,影響著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粗暴,是不是被原生家庭的經驗影響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過于關注,是否是因為對比心態和所信仰的叢林法則;所以,很多時候,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任由恐懼和不安掌控著我們,而孩子只是成為滿足我們掌控欲的工具。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做出惡的行徑,一切可能皆因我們的自私。因此,懲罰與獎勵,本質都是控制。
? ? ? 結合我們社會環境的實際情況,有一個說法特別廣泛,只要父母為孩子提供了足夠的物質,孩子就會開心,就能健康成長,所以,物質豐富便是最好的養育方式。首先,我們得清楚養育的概念,養育,即“養”和“育”。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人們的生活重點是放在如何保證家人溫飽上,而對于孩子,也單純著眼于“養”,即保證基本的教學和物質供給,孩子平安長大,便是完成任務。但如今我們的發展重心慢慢從對外征求向對內探索轉移,而對于撫養下一代的方式,重心逐漸從單純地“養”向“育”過渡,而育比養的內涵更豐富,除了保證物質上的供給,還有要求父母對思想的關懷和情緒的認同?,F在,我們總是強調,孩子就是一切,一切為了孩子??墒怯袝r候我們呈現出來的養育方式,只是為了家長的方便,方便就是一切。但是,方便了家長,卻痛苦了孩子,一方痛苦,雙方的關系能健康嗎?
? ? ? 真正健康的親子關系,是讓孩子在父母面前感到安全,感到全然被接納,不會因為和父母的理念相悖而遭受斥責、驅趕甚至是羞辱。因此,如果我們愛孩子,應給予孩子最基本的尊重,真誠對待,把孩子看作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所有物。歸根到底,人渴望被看見,被正確地對待。而無條件養育的本質是:讓孩子無條件地被看見、被聽見、被接納。如果一定要為愛加上附加條件的話,那,這不是愛,愛是宇宙的源頭。有條件的愛,只是為了貼補黑洞。世間的一切皆為平衡,與其說,孩子向我們索取權力,不如說,是我們攫取孩子成人的自由。
? ? ? 或許,這樣很困難,就如作者所言,“真正偉大的家長,其過人之處就在于他們愿意面對令人不安的問題,愿意之一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愿意質疑自己童年的經歷·······這很難,但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p>
最后,對于無條件養育的內涵,紀伯倫已經給出了最準確的解釋: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希望我們用無條件的愛,去養育我們的孩子,以愛為紐帶,讓彼此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