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讀《無條件養育》這本書的背景:春節放假回家后,我和老公回來上班,把孩子放在老家多待了4天,沒想到這4天對孩子的傷害力十足,4天后回來,就表現出了嚴重的分離焦慮,具體表現包括但不限于:什么事情都要媽媽來做,不讓媽媽離開視線超過10秒鐘,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呢?媽媽呢?媽媽不要丟下我。這對我來說,心里既充滿愧疚,又極度挑戰我的耐心。后來經常在孩子哭鬧難纏的時候,內心瀕臨崩潰,甚至對養孩子這件事覺得無法勝任。
還好,這個時候在育兒公眾號里,看到了推薦《無條件養育》這本書的推文,看了一下內容梗概,覺得對我當時的情況會很有幫助。于是火速去京東買來(最終通過京東閱讀新用戶免費領到了電子版)。下面談一下這本書的主旨內容,及自己的思考和收獲。
首先看下面幾個問題,已成為家長的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心中的答案。
1)什么樣的孩子是好孩子?如何評價孩子的行為好壞?
2)你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還是無條件的?
3)日常生活中,你習慣于通過判斷孩子的做法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期來控制孩子的行為嗎?
下面,對文章的要點進行概括:
1、主旨
當今社會,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很多家長對好孩子的定義是:聽話乖巧的孩子,聽話指的當然是聽父母長輩的話,行為做法都符合成年人的預期。
作者首先對這一點進行的批判,父母不應該成為高高在上,擁有凌駕于孩子之上的權力的控制者,而應該嘗試著和孩子成為地位平等、友好相處的朋友。
以下是作者提出的無條件養育的核心做法:
不管孩子做出的行為是否符合家長的預期,無條件的給予孩子關愛,讓孩子無時無刻不感受到家長的愛
關鍵是,孩子如何看待你的愛,是表現好時才能感受到你的關愛,還是無時無刻不感受到你的愛,需要通過孩子找到答案,衡量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無條件養育
2、對立面
作者闡明了關于無條件養育的觀點后,并沒有立刻展開闡述,而是先重點論述了無條件養育的對立面:有條件養育的種種做法和不良影響。有條件養育概括來說體現在以下兩點:基于行為給予關愛; ? 控制孩子的行為。當孩子表現符合家長的預期時,才對孩子表現出家長的關愛,而當孩子的表現不及家長預期時,則會收回對孩子的關愛,不管是通過冷暴力的形式還是其他暴力的懲罰措施,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帶來深遠的不良影響。包括:
1)培養孩子基于他人的評價和評判而做事,希望表現的符合他人預期,更多的是滿足他人的預期和要求,而不是真正的滿足自己的需要和需求。阻礙孩子發現真實的自我,進而影響孩子成長。
2)影響孩子自我價值的認同,基于行為獲得肯定,了解自己是否被肯定,從而不利于自我價值感的建立。而自我價值觀,將影響人一生的行為。
3、對無條件養育的誤區
1)基于孩子的行為,給予孩子表揚、贊賞
說實話,看到這一點誤區,讓我不自覺的臉紅。沒想到,當孩子的表現符合自己的預期時,給予的贊揚,也是有條件養育的表現。當然這里指的贊揚是指對孩子所做的事情毫無針對性的話語,如:你真棒!你真聰明!
Oh, No! 想想我平時得說過多少次這樣的話吧……那么為什么不能這樣贊賞孩子呢?作者列舉了多項研究和事例來論述了這種做法可能帶來的后果。孩子在獲得這種沒有質量的贊揚后,就會習慣于從家長那里獲得肯定,因此可能會為了讓自己表現良好,而選擇解決不是那么困難的問題,而且家長這樣表揚后,讓孩子失去了尋找不足,進一步提高自己水平的機會。因為從家長那里獲得了贊揚,孩子自然就會認為這已經做的很好了,沒必要進步了……看著看著,真是感謝在這個時候及時看到這個論述,否則,將來自己不知道還會再犯多少次這樣無知的錯誤呢。
2)愛的撤回
愛的撤回,是指因為孩子的行為,導致家長暫停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具體的育兒手段,包括:暫停法,隔離法。這些都是與無條件的愛的原則相悖,是有條件的愛的做法。
暫停法,這個對我來說并不陌生,記得很多本育兒書中都提到過這種育兒方法,說育兒方法倒不如說是對付熊孩子的眾多好用的方法之一。比如孩子哭鬧時,對孩子說,等你哭完,我們再溝通,于是把孩子晾在一邊,讓TA哭去吧。這個時候,孩子會感到被忽視、無助、絕望。
作者的建議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對于行為是否正確的相關說教應該放在其后。也就是說,應該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安撫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情緒穩定后再對其行為進行判斷,如果做法不正確,那么事后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討,下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通過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由此可見,各式各樣的育兒方法,都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就跟很多育兒方式一樣,今天批判的做法,將來說不定就會大興其道,比如母乳喂養,比如剖腹產。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一定要謹慎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方式,否則后果還是很嚴重的。
3、做到無條件養育的具體建議
1)多換位思考,不居高臨下,如果換成從孩子的角度感受自己對孩子的做法會產生什么影響。
家長多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平時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有可以改進和提升的地方,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與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相一致
2)不惡意揣測孩子不良行為的動機,遇到孩子行為不當的情況,盡可能從最好的出發點猜測孩子這么做的動機
如果不斷的從負面消極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動機,那么長期產生的影響將是,孩子真的越來越像你以為的樣子,盡量正面思考孩子的動機。
3)對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一切保持敏感,如果學校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家庭中的無條件養育原則不同,則家長需要盡力尋求辦法與老師或者學校取得溝通。
4)當孩子的不良行為,導致自己失去耐心的時候,給自己留點時間,冷靜下來,明確的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不再說話
5)遇到問題時,與孩子一起溝通討論解決方案,鍛煉孩子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引導孩子多考慮他人的感受,不鼓勵孩子只做滿足自己需求但會引起他人不快的行為
看完全書,我記錄了對我觸動最大的幾段話:養育孩子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盡管很難,但是也值得家長全力以赴的去嘗試;在孩子乖巧聽話的時候,不需要具體的養育方法,養育方法的重要,體現在孩子不乖巧、不聽話的時候;多從長遠角度考慮,你想培養什么樣的孩子,要求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作為家長,要首先以身作則,成為這樣的人。期間,不斷感慨,養育孩子就是家長自身的一場任重而道遠的修行。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紙上談兵的育兒方法都沒有用,真正生活中遇到熊孩子的時候,哪里來得及考慮這么多原則,還無條件養育呢,制服孩子還不容易嗎,孩子小,哪里記得這些,我們不都是這么長大的。
此話有理,然而,真相是,如果不吸取他人的智慧,多多尋找適合的育兒方法,那么,育兒方法都會隨著基因代際遺傳下去。。。簡單說吧,自己童年的時候,家長是如何對待你的,將來你就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所以如果家長本身的成長環境就很好,沒有問題,優良的育兒方式會繼承下去。然而,如果家長本身的成長環境不夠好,家長對待你的方式并不是非常合理,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不斷的吸取經驗教訓,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準則,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育兒方法。
至少,通過閱讀不同育兒書,可以不斷的反思自己平時育兒中的行為,修正自己的不良行為,這本身也是一條不斷改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道路。這條路像極了考證升級,家長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崗位,惟有做好準備,持證上崗才能對自己、對孩子負起責任。這個系列會陸續更新,正在讀的《愛彌兒》也刷新了我對教育的認知,有時間會好好總結一下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