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如果我們想利用他人的內疚,我們通常采取的辦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歸咎于對方。家長也許會和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會感到內疚,并因此調整行為來迎合他們。遺憾的是,這種調整只是為了避免內疚,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 ?使用以下表達方式時,我們可能就已經忽視了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 ?1)只提及相關的事情。
? ?“公司海報出現拼寫錯誤使我很生氣?!?/p>
? ?“這件事令我心神不寧?!?/p>
? ?2)只提及他人的行為。
? ?“我生日那天你沒打電話,我很傷心?!?/p>
? ?“你沒有把飯吃完,媽媽很失望?!?/p>
? ?3)指責他人。
? ?“我很傷心,因為你說你不愛我?!?/p>
? ?“我很生氣,因為老板說話不算數?!?/p>
?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例如:
? ?1)“看到公司海報出現拼寫錯誤,我很不高興。因為我重視公司的形象?!?/p>
? ?2)“你沒把飯吃完,媽媽感到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p>
? ?3)“老板說話不算數,我很生氣。因為我想有個長假去看弟弟?!?/p>
【I·復述原文片段】請自行完成
我們的日常溝通中,常常是有很多“把戲”在發揮作用的,雖然不經刻意思考我們往往并意識不到這些“把戲”。
比如說,你媽對你說“你一直不找對象,這讓我很傷心”。一般而言,如果你們親子關系還算過得去,你聽到這句話后,會覺得內疚,覺得不不起你媽。因為你媽說你讓她傷心了。
然而,事實的真相并非是你(不找對象)讓她傷心。而是,對于你不找對象這件事兒,她感到傷心。
“你讓她傷心”與“她感到傷心”,是兩個不同的事情。
前者的說法就是一種“把戲”,一種你媽利用你的內疚,來讓你為她的情緒負責,進而推動你改變的說法。是你媽把你一直不找對象這事兒與她自己傷心的感受建立了直接因果關系。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她自己的感受與她自身分離的做法。
而后者“她感到傷心”,是你媽從她自身出發的感受。你媽有感到傷心這種感受,是因為你媽的需求/期望(希望你能有個對象能照顧你,否則她會擔心你)未被滿足(她看到你一直不找對象),是你媽自己的因素(需求未被滿足)引起了傷心的感受的,而不是你的行為導致她傷心的。這種“她感到傷心”的表達方式是一種她自身與自己的感受相聯系的做法。
我們在溝通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將感受與自身相分離的情形,就如上面的例子中的情形。其實,當我們在使用如下這些表述方式的時候,我們可能就已經忽視了感受與自身的關系:
1)只提及相關的事情。例如”公司海報出現拼寫錯誤使我很生氣?!?/p>
2)只提及他人的行為。如前文的例子中你媽說“你不找對象”這個你的行為。
3)指責他人。例如“我很傷心,因為你說你不愛我?!?/p>
忽視感受與自身的關系,往往會使溝通陷入指責、批評、爭吵等暴力的方式里去,達不到溝通的目的。為了能達到良好的溝通目的,我們可以從搞清楚自身的感受開始。
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拔腋械健焙竺娓膬热菔亲陨淼母惺?,比如快樂、生氣、傷心等?!耙驗槲摇焙竺娴膬热菔墙忉屪约旱脑竿⑾敕?、期待等表示需求的內容?!耙驗槲摇焙竺娴膬热菘梢宰屪约号c聽者都清楚自己出現前面的感受的原因,從而可以有效避免誤會與沖突。
這個表達方式,其實也符合情緒ABC原理。該表達方式由敘述觀察(Activating events,事件,即自己的觀察)開始,然后跟著的是我的感受這個結果(Consequences,自己的感受),最后用“因為我……”表述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認知(Beliefs)。情緒ABC理論的意義在于告訴我們,并非是事件引起感受,而是我們的認知引起了感受。我們的“我(感到)……因為我……”這個句式就是在幫我們區分事件、感受與需求的關系的,要我們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自身,而與觀察無關。
注:斜體這段話是我靈光乍現寫出來的,至于這種論述恰當與否,我自己有點不太確定。當然,這段拿掉并不影響本I。
按照前述表達方式,可以修正前文你媽的話為“你一直不找對象,媽媽感到傷心。因為媽媽擔心沒人照顧你。”此話一出,你媽會知道傷心是她自己的感受,而并不需要你為此負責。并且,就你來說,你是不是瞬間覺得你媽可愛多了?覺得你能體會你媽的感受了?你愿意就你的對象問題跟你媽進行更多溝通與互相理解了?
怎么樣?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系是不是會讓溝通更容易達到目的一點?只要記得“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就可以了。
【A1】我爸常常使用一種帶著情緒且具有濃重指責意味的表達方式與我講話。他的情緒甚至都不是用語言表達出來的,而通過語氣帶出來的。因為他的這種表達方式,我常常對他產生敵對情緒。結果就是我選擇盡量回避與他的溝通,以至于我們的親子關系缺乏親密感。因為這種溝通模式下,我認為我爸總是看我哪里都不對,我總是惹他不高興。
比如一次,我在切菜,被他看見了。他帶著一股著急與生氣的情緒說“菜不是這么切的!應該這樣這樣切?!蔽乙宦犓绱藥е撁媲榫w的說我做得不對,我的負面情緒也立馬起來了“我都切了這么久菜了,都是這樣切的。如果你覺得有問題,你來切!”
這就是活脫脫的一次吵架呀!我爸的話并沒有達到他希望我安全切菜的目的,反而讓我跟他差點吵一大架。當然,這次對話的前提是,我倆以前的不良溝通積累下了對彼此的很多惡劣情緒,所以簡單幾句話,我們也能燃起一堆怒火。
我爸的話語只說出了他認為我做的不恰當的地方,以及他認為的正確的做法。既沒有用語言表達他的著急與(著急到)生氣的感受,也沒有表達他出現前述感受的什么需求未被滿足。而我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我的回應也未表達我的感受,我的需求。只是對著他反擊了一通脾氣。
如果我們區明白我們各自的感受與自身的關系,那么我們的對話應該是這樣的:
一、我爸“你這樣切菜,我感到有點擔心。因為我希望你安全,別切到自己的手。”我會更容易接受這種表達方式。我也會明白他的需求與期望是什么,會更容易積極地回應他的話。說不定還真跟他學學他的切菜方法。
二、我爸維持原話,我的回應“你剛剛講我切菜方式有問題,并且我也聽到了你話語里的情緒,我感到傷心。因為我希望你能肯定我,而我理解你的話為你在指責我、否定我?!?/p>
【A2】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每天至少記錄一條自己不能區分感受與自身的對話,并做修改。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得時候,要使用修改過的句子實際操練一次,并做相應記錄。
設計記錄表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