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 二: 選自《非暴力溝通》
【R 原文片段】
非暴力溝通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根據羅洛.梅的敘述,大多數人的感受”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人們認為感受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各自權威主張的”正確思想“。于是,我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地,我們習慣于考慮:“人們期待我怎么做?”
在一次研討班中,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我詢問他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么大聲。”我提醒他,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他請他再試著表達感受,這一次,他說”聲音太大了就沒會打擾到別人。“我向他解釋,這依然是看法非感受。他想了想,斬釘截鐵地說”我沒有什么感受。“
很明顯,他有強烈的感受。不幸的是,他體會不到,更不用說表達它們了。體會和表達感受并不容易。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經常描述自己的想法而非表達感受。因為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于服從權威,在成長的過程中,大人特別是家長或多或少都會以自己的感受去強迫孩子,無視孩子真實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就體會不到自己的感受。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得很大,他怎么也睡不著。這位大學生的感受應該是不滿,可要他表達自己的感受時他說的是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在晚上不該這么大聲。””聲音太大了就沒會打擾到別人。“兩次的想法被否定后,干脆說自己沒有什么感受。
A1 描述自己的相關經歷
先說一個場景:
孩子說:“我的小海龜今天早上死了。”
媽媽說:“別難過,寶貝?”
孩子抽泣
媽媽說:“別哭了,不就是只海龜嗎?”
孩子:“哇!哇!”
媽媽說:“別哭,我再給你買一只”
孩子倒地大哭:“我就要這只海龜。”
媽媽說:“你真是無理取鬧!”
這是我和孩子的交談過程,親子溝通以爭吵收場,就是因為孩子不懂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又急于給孩子提建議,以為會令孩子盡快擺脫不好的感受,沒有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還責怪孩子。溝通就失敗了。
A2 以后我該怎么做
我要試著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試著這樣說:
當孩子告訴我說:“我的小海龜今天早上死了。”我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心愛的小海龜死了,此時孩子會感到傷心。
我平靜的回應她:“哦,是嗎?真是沒想到。” 孩子就會說出自己與小海龜快樂的相處,以及她的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