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
歐洲有句諺語云:“光榮屬于希臘,偉大歸于羅馬?!?br>
從之前的讀過的書《極簡歐洲史》中,我們也知道歐洲的文明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但要再向前追溯,其前身是愛琴文明。愛琴文明是古希臘繼承了古代愛琴海地區的文明成果,經過幾百年的精雕細刻,把它推向了幾乎完美的程度。古羅馬又在古希臘的基礎上開拓創新,進一步發揚光大,使其走向偉大和輝煌。
古代愛琴時期被稱為歐洲的“古典早期",古希臘和古羅馬被稱為”古典盛期“,它們統稱為歐洲的”古典時代“。本書《歐洲古典時代的建筑與文化》講的就是這一絢麗多彩時代的建筑與文化,筆墨更多是用在建筑上,作者畢竟是搞建筑出身的。
可以看出兩個作者鐘愛這段文化和建筑,也試圖用生動的語言來做介紹和推廣,可惜筆力不足、知識欠缺、不夠認真嚴謹,最終呈現出來的文字干澀枯燥,寫的比教科書還教科書,更像是一本拼湊出來的書。對于這本書隨便翻翻,瀏覽一下就夠了,好在圖片較大文字較少,一會兒就看完了,但實在是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和精力來研讀。
那為什么還給2星呢,這種水準不應該是1星嗎?我想,對于一本書,只要里面有一丁點內容讀了有所收獲或啟發,就算沒白買。何況,這本書中還是有一些東西的:
一、文明起源
地中海是歐亞非三個大陸塊圍合形成的內海,而愛琴海又是地中海的內海。在愛琴海西南方向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生活著一個古老的民族——米諾斯人,他們常年在海上從事交易,推動了各地區物資和文化的交流。克里特島是他們的中轉站,正是由于克里特島與古埃及、古西亞地區之間的交流,早就了克里特文明,也稱米諾斯文明。公元前15世紀克里特文明突然消失,邁錫尼文明崛起。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愛琴文明就是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的總稱。他們受古埃及文明和古西亞文明影響甚巨。這從現在遺留下來的建筑都可以看得出來。
二、古希臘柱式的發展
古希臘神廟的建造受古埃及神廟柱列表達方式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創造了三種柱式形態,分別為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亞柱式(Ionic order)和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
多立克風格穩健凝重,是三種柱式中起源最早的,在公元前5世紀前葉。其特點是比較粗大雄壯,沒有柱礎,柱身有20條凹槽,柱頭沒有裝飾,著名雅典衛城的帕提農神廟(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愛奧尼亞柱式出現稍晚一些,風格典雅、精致而優美。其特點是柱身比較纖細秀美活潑,柱身有24條凹槽,明顯的標志是柱頭上的旋渦飾呈號角形兩端輕輕卷成旋渦。像是一個小女孩梳的頭揪,又被稱為女性柱。雅典衛城的勝利女神神廟即為此種形式。
科林斯柱式出現最晚,也是最為華麗的一種。柱頭是用一排排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極富有裝飾性。對于科林斯柱式的創造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古時候在科林斯這個地方有個美麗的少女,正當她快要出嫁時,突然生急病去世。悲傷的乳母把少女生前的心愛之物搜集起來,裝在一個花籃里,放在那少女的墳墓上。為了防止這些東西在露天中損毀,就在籃子上改了一片瓦,籃子恰巧壓在了毛茛花的根上。第二年春天,墳上長出了一棵毛茛花,由于瓦片阻止了主莖向中間生長,它的莖葉便沿籃子的邊緣生長,葉子在碰到瓦片時向外彎曲,形成了漩渦形的邊緣。這一美麗的形態被路過的雕塑家發現,從而獲得靈感,設計出科林斯柱式的構圖形態,也因此擁有了少女般嬌柔、輕盈的體態。
這種柱式在古希臘的應用并不廣泛,在古羅馬大行其道。典型的如雅典的宙斯神廟。
三、羅馬建筑成就
羅馬人豐富和完善了古希臘的古典柱式,使柱式與建筑的結合更加完整統一,創造了更具韻律與裝飾性的券柱式組合與立面構圖模式。更為可貴的是,他們還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建筑理論巨著《建筑十書》。
1. 券拱技術
”券拱“是指砌筑于兩個支撐物之上、頂部為曲線型的建筑構件,構件頂部的曲線有一個或幾個圓心。它們能夠將來自上部的壓力和自身重量傳給兩側的承重構件。券拱技術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空間的通透性,也解決了大型公共建筑的室內空間問題。典型的使用就是角斗場、凱旋門、浴場及廣場。
其不斷發展、演變和創新,影響了歐洲后世的建筑形式。
2. 自然混凝土的文明
現代建筑使用的混凝土最早發明者可是羅馬人,包括concrete這個單詞,也是源于拉丁文concretus,是聚合或硬化的意思。意大利半島境內活火山較多,頻繁的爆發就帶來了豐厚的饋贈——火山灰。羅馬人無意發現了這種粉末加水與石灰和礫石拌在一起,可使建筑物堅固,即便構建堤岸在水下也可硬化。
混凝土技術與拱的技術結合,發揮出了更大的作用,是羅馬建筑完成創新的核心技術,解決了在房屋建造的各項技術中的跨度難題。最突出的建筑就是壯觀的高架引水道。
3. 柱式的發展和定型
古羅馬人在繼承古希臘柱式的基礎上,又創造和發展出了另外兩種——塔斯干柱式和混合式。除了細部外,其實大體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古羅馬人創新的“券柱組合”——用柱式來裝飾墻體。因此,改變了古羅馬建筑粗重的外觀形象,賦予建筑更多的生命力、表現力和感染力。在許多建筑上有所體現。
雖然古羅馬建筑相比古希臘取得了不少進步,但比起后來的哥特式建筑還有差距,尤其在教堂的表現上。羅馬式建筑采用券拱技術讓兩側承重,但正由此,教堂的窗戶不能開的太大,采光差,也不能建的很高,而12世紀興起的哥特式教堂由于肋架券使其主題承重結構接近框架式,高聳的尖頂、大面積的彩色玻璃逐漸成為主流。當然,這本書中沒有提到。
你看,一總結貌似還學到了不少東西呢。
下次去歐洲旅行時,結合這些知識,不妨仔細看看那些古老的建筑。
讀書系列:
與人打交道你必須掌握三個本領|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人性的弱點》讀書筆記
90%的人讀了一輩子的書卻不知道如何讀書|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時間管理,你只需要做到這件事|讀《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