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復習了假書。”
“我可能買了小賣部里的假卷子。”
“我可能是個假大學生。”
“我可能有個假腦子。”
···
2017年的第一個月,伴隨著刷屏的“我可能···”的抱怨,我走過了大學的第一個學期。高中的微信群里同學們開始相約去母校宣講,我突然回想起去年,我坐在高三的教室充滿向往地聽著學姐學長們的宣講的場景。
雖然在踏進大學校門不久,就有過各種各樣的感慨,但遠不及經歷過一個完整的學期后來得深刻。
“現在的你對得起高三的你嗎?”
“對不起,我可能成了假的我。”
在上大學之前的暑假聽說過兩句話,一句是“大一新生對大學生活往往要經歷一個由憧憬到失望的過程。”還有一句是“大學是一個將人的層次真正區分開的地方。”當時的我將信將疑,如今卻對這兩句話深有體會。
憧憬中的生活其實只能是憧憬。
就在期末考試復習的最后幾天,宿舍里有個妹子開玩笑說:“等我回母校去向高中生演講,我一定要對他們說‘大學生活是一個特別輕松、美好的’,就像當年學長學姐對我們說的一樣,讓他們到大學失望一番。”大概大家都是這么一屆騙一屆上來的吧。
從小到大,家長、老師都告訴我們:“再苦再累,到大學就好了。”就連我們自己在被繁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也安慰自己:“都是為了考上大學,到了大學,想玩就玩,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沒有人管。”這句話其實也不是假的。大學真的很自由,但是經歷了期末考試才知道:平時一時爽,期末火葬場。
在寬松的氛圍中容易將自己的能力和目標丟棄。
我從沒有對考試那么恐慌過,哪怕是面對高考。就像網上那句話:“我們上半年面對了無數場考試甚至是高考,卻在下半年被一場期末考嚇破膽。”
期末考試前幾天,我和室友們面對這一大疊的資料,從早上背到凌晨,就連去考場的路上,大家都還在背資料,就怕自己會不及格。恍然發現,原來我的目標已經低到“只要及格就好”。
我知道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只求及格,但我相信這不是大多數人還沒步入大學或者剛剛進入大學時給自己設立的目標。
我還記得我在拿到錄取通知書時對自己說大學要好好學習,要拿獎學金,要考好多證。我也記得自己在聽了兩節專業課后就開始天天上課玩手機、睡覺,在寢室的時候,我沒有在期末復習以外的時間打開過課本···
自由可能會讓一些人漸漸墮落。
大學或許對一些人來說是奮斗的地方,對另一些人則是墮落的溫床。而我,目前應該屬于后者。
高中的時候我能為了大學而努力學習,我能一天內做N套題,我會為了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去看各種各樣的課外書,我能在下雨的寒冬天還沒亮就起床去學校···現在我似乎除了玩手機和玩電腦,什么都不會了,以前天天做的事情,對現在來說已經做不到了啊。突然覺得,我已經不是我了,我可能是假的我了。
我的一個室友很喜歡英語,她報了廣播站的英播,又花了幾千人民幣報了一個口語班。
她很喜歡打游戲,但是她每天晚上出去念英語,天天聽英語材料,每個周末當我和其他室友還在睡覺,她就背著書包去離宿舍很遠的口語班學習了。
她也不聽課,但她在期末考試前一個月,我還天天玩手機的時候,就開始復習專業課。
我很佩服她。但是明明她那么努力,為什么我看見了自己也做不到?她可以在大學中提升自己,而我為什么卻在網絡中沉淪下去?
我也常常說自己是在大學過著咸魚般的生活,可我心里其實并不愿意承認自己居然過著這種渾渾噩噩的生活。誰會真的愿意自己當一條咸魚?我不想用“咸魚”這樣的借口讓自己慢慢墮落。
然而,最可怕的事情就在于,自己已經察覺到這樣是不行的,并為此而產生罪惡感和焦慮不安的情緒,同時又在心里拼命為自己找各種理由開脫和偷懶。
什么才是大學生活該有的樣子?
也是前幾天,室友說系里同年級有一個男生寢室定了室規,內容包括作息和飲食各方面。當時我們笑說這根本不像是個男生寢室應該有的樣子。
也許在大家的腦海中,男生寢室就應該全員熬夜打游戲之類的,但其實,這個寢室才應該是一個學生寢室正真該有的樣子不是嗎?大學,本該是學習的地方,我們早已讓自己的行為隨著他人灌輸的大學印象跑偏了。
期末考試已經過去,此時此刻,我在家里忐忑地等待著成績出來,心里想著下個學期一定要好好學習,要認真聽課···也許只有在期末考試復習到成績出來這段時間,才能對自己平時吊兒郎當的生活深刻反省,回想起曾經的自己的影子。
愿大學中的各位都能保持當年的自己的一份努力,不在大學的自由中丟失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