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指數:★★★★
雖然自己一直號稱喜歡寫作,其實就是半吊子的碼字,從來沒有學習過,對所謂敘事、結構、轉折、節奏、修辭等也全不講究,全憑一腔熱情和不畏天高地厚的勇氣。
近來想著提高提高自己的水平,野路子始終是不能上到一個臺階的。我一直都堅信,做任何事情,都有科學的規范的方法來讓你在某個領域進行提高。于是,這個算是第一本開始研究的小冊子(實在是不能稱其為書,只是知乎一些問答的精選)。
雖然只有2萬來字,但里面提及的3點足夠我這個碼字的愛好者咂摸半天了:
1. 孤獨、規律和專注
這是蔣方舟在“如何保持精力寫作?”中的回答。孤獨,就我的理解是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一個人靜靜的思考。體會孤獨,熱愛孤獨,進而享受孤獨。孤獨這個事兒在這個匆忙急躁功利的社會是很難實現的,至少對于我自己來說是這樣。害怕孤獨,即便是平時一個人在家時,也總是要打開音樂或廣播,總是不能完全閑著,讓自己和自己獨處和對話。之前曾試圖“冥想”,沒堅持幾天,也就沒了后文。只記得第一次冥想,頭腦中亂七八糟的想法如潮水般的襲來,一刻都不能平靜。孤獨的時候其實從來不孤單。這是我需要克服的第一個問題。
規律不必說,自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堅持輸出。寫的再爛也要強迫自己每天寫點什么,比如我現在此刻在簡書上面做的事兒。
專注和規律是相連的。幾個不同的大拿在這個問答中都說到:
寫作從來都不是什么靈光乍現,而是積累和堅持。
靠靈感和隨性是不能持久的,真正想寫作,必須要拿出點專業精神來。
靈感不是枯坐而來,常常是在進行其他人生內容時抓怕而得。
多想多觀察多讀書,就自然有了靈感。待靈感隨手記下,隨后擴展便是。
積累,還是積累。看許多作者,古今中外典故信手拈來,其實都是翻了許多本書,日積月累后才到這個地步。想起之前李敖講自己如何讀書,看書拆書然后整理到自己歸類的文件夾中,寫作時只需去翻查相應夾子來選取素材。
很顯然,我積累的不夠。好的是,我已經開始有積累的意識了。
上面的一些忠告和經驗都對,但好像并沒有提供什么可操作的方法。還好,張佳瑋給出一個好的方法:
想出一句話,最真實最簡單的一句,然后延伸,把它及其周遭的東西,組織得很美,讓你覺得寫出來一定很動人。
我一般也是這么做的,可我知道做的還不夠好。需要更進一步的學習和練習。
2. 遠離副詞
我想,這點是這本小冊子讓我學到的最厲害的一手。斯蒂芬.金曾說:“通向地獄的路是由副詞構成的”。在問題:“小說寫作中,人物與人物間的對話,有什么技巧和手法?”中,很多人都提到這句名言。
例子:他抓了抓亂糟糟的頭發,不耐煩地說:“能不能先給我一包煙?”---如果你要表現不耐煩,就不應該寫“不耐煩地說”,而是用他說的話讓讀者自動看出不耐煩。修改:他抓了抓亂糟糟的頭發,說:“先給我煙再說”。
例子2:他生氣地說:“你是一個懦夫!”---這不是一個好的對話。修改:他說:“你這個懦夫”,比上一句比明顯好多了。
要用對話表現人物,而不是被寫死的修飾語。每個人對于每句話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作者不能剝奪讀者的想象空間。沒讀這篇文章時,我是不知道這個法則的。有時候,很多知識就是這樣,一旦知道了你就自然的會避開那些一直在地下的坑。
對于對話的技巧和手法,還有幾條同樣重要:
1. 寫作對話時,你寫的不是一個人說了什么話,而是他的話所表達的意思。
2. 注重潛臺詞,增加趣味性和真實感
3.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如果一位散文家對于他想寫的東西心里很有數,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的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
公認的,海明威的對話是我們學習的方向。
3. 講故事的關鍵方式
如何講一個故事?這恐怕是最難回答的問題了。先不管如何講,有一個前提一定要牢記:
你不要試圖讓人覺得某事是真的,相反,你得自己確信是真的,然后就以這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的姿態去講故事,然后就會有真實的感染力了。
如果你都不認為這是真的,你憑什么讓讀者相信呢?先記住這點,然后再說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