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
《給教師的建議》是我這個寒假要閱讀的書籍之一。今天讀了前4條,獲得如下感悟:
一、要讓每一個孩子在學習上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每個年級總有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甚至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學生,老師對這些學生往往表現(xiàn)出嫌棄,或者干脆放棄不管。實際上,這些學生并非抽象的個體,只是學校教學中對學生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
蘇霍姆林斯基打了這樣一個比喻:讓所有剛剛?cè)雽W的7歲兒童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筋疲力盡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么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yī)院里去。同樣的道理,有的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理解、識記得快,記憶長久而牢固;有些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很慢,記憶短暫且不牢固。現(xiàn)實中很多老師的教學都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視同仁",這樣一來,那些對教材感知慢、記憶時間短且不牢固的學生就會掉隊,學習上永遠得不到成就感,因而差距越來越大,直至自暴自棄。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能做到什么程度,不要向?qū)W生要求他們做不到的事,而要使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二、教師的時間是用閱讀滋養(yǎng)出來的
沒有時間,是教師勞動中的一把利劍,不僅傷害教師工作,也影響了教師的家庭生活。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吸引了所有聽課者。課后,鄰校一位教師問他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jié)課,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jié)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jié)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不過,對這個課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xiàn)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jié)下終生的友誼。教師讀的書越多,襯托著教材的背景就會越寬廣,為教育教學技巧打下基礎(chǔ)的質(zhì)量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教一首古詩,教師的主要思路不是放在講解古詩上,而是放在學生身上,觀察每一個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方面遇到的障礙。他不僅在教書,而且在教書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
三、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讀寫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在學業(yè)上落伍,主要是他們不會學習,不會掌握知識的結(jié)果。同時指出,低年級教會學生熟練地讀和寫至關(guān)重要。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于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30年的經(jīng)驗讓蘇霍姆林斯基深信,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如果閱讀量成為學生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他就不會在學業(yè)上落后。
另外,學生在中高年級能否順利地學習,還有賴于他在低年級時在多大程度上學會了迅速而有理解地書寫。與閱讀配合的書寫,是學生借以掌握知識的工具。所以,每一個小學(尤其是低年級)老師,要對自己提出一個目標:一定要使學生掌握迅速地、半自動化地書寫能力,只有這樣,他才能夠順利地學習。
四、把基礎(chǔ)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里
學生到了中高年級,出現(xiàn)學業(yè)落后,成績不良的現(xiàn)象,主要是沒把那些像"地基"一樣的基礎(chǔ)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里。而學生在早年獲得的知識和能力,又是到了中高年級后掌握知識的工具。因此,小學教育一定要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