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重點是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感知和了解1噸的含義,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難點是將千米和噸的概念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形成正確的認知觀。
? 對三年級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觀念的建立難度較大,因為平時學生不太關注兩個地方之間的路程是多少。當然,學生也并非是一張白紙,他們在馬路邊、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見過“千米”(也叫“公里”),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以前看到過“千米”這個單位嗎?在哪里看到過?你知道還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讓學生估計:“從學校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
? 并且課前布置學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約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時間?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談一下上午第二節大課間跑步時的感受,大家都說跑了五六圈后就覺得累了,接著告訴學生跑道跑10圈多就是1千米,后來發現他們好像理解了1千米是比較長。
? 噸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在認識噸時,通過碼頭裝卸貨物的場景,通過集裝箱、貨車運載大宗物品的場景等,感受生活中“噸”的廣泛應用;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噸,學生頭腦中還是沒有的。
? 總體感覺,三年級的孩子對于認識“千米和噸”,有一定的難度,一是他們的年齡決定了感知的難度,二是因為其實“千米和噸”在孩子的身邊并不常出現,無法有更多更感性的接觸,就憑走跑道,想象多少個同學的體重,看一些圖片,感知仍比較薄弱。這在做習題時,表現的特別明顯,學生無法選擇合適的單位。如補充習題“一艘海輪的載重4500( ?。币活},學生知道海輪很大很重,但到底是種什么程度,卻是沒有概念的。需要進行一定的橫向比較,才能得到答案。
? 這堂課的關鍵是讓學生參與對1千米或幾千米的體驗和感悟,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并將生活經驗轉化為認知結構。課前布置學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如果沒有這些活動,而只靠學生想象1千米有多長是無法建立1千米的觀念的,要建立千米和噸的概念,不是幾節課就可以建立起來的,這要他們多留意、觀察生活,更需要老師提供更多給學生認識感受的機會,讓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相應的比較標準,提高解題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