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常很看中預習習慣的養成,低段的字詞學習和課文朗讀,中段除了掃清字詞障礙外,對主要內容的把握,對課后題的思考,都有涉及。預習的反饋一般在課堂中進行。今日看了書中提到的“定向預習”,對預習有了新的認識,對于其中的舉例,也有一些疑惑。
1.新理解
(1)預習是學生唯一的獨立學習的機會,學生最終的學習能力,體現在預習水平上。從日常的學生預習反饋看,預習好的孩子,學習習慣好,自學能力強,好的預習,的確會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2)要將預習視為學生獨立地完成某個學習任務,而課堂教學,則是對獨立學習效果的檢測、修正與提升。通過預習作業,通過定向預習,學生要完成對學習材料的全面的獨立學習。
(2)預習作業要全面地針對教學目標,而不僅僅是為教學做一些基礎準備。這一點在低段,可能更多指向了教學基礎準備,中高段,的確需要逐步過渡到對文本的細讀,不僅僅限于識字學詞,初讀感知。
(3)新教育預習設計要求能夠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直指重點,讓學生帶著獨立的觀點進入課堂。但是,預習作業的設計是一個技術活。一方面,要能夠為核心目標服務,另一方面,不能太過于深難,難度過大,超出學生的自學能力,無論設計得多精彩,多有學理,仍然容易讓學生的預習陷入走過場,甚至消解學生的學習興趣。
(4)預習作業的落實,依據不同的學情,以及教學時候的實際,可以在家中完成,也可以部分地放在課堂,讓學生依據要求獨立學習,以確保自習的質量。
(5)預習的意義:不是為了順利掃清教學上一些“上課時感覺不漂亮的元素”,而是為了讓學生獨立地對核心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探索,同時也為了提醒學生用已經習得的技能,解決基本知識問題。
(6)預習與其他幾部分的關系:目標、預習以及板塊設計這幾者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展開的過程,其中教學目標是靈魂,預習是全面的嘗試,而教學板塊中的各項,是對目標的實現。
(7)當我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細致、扎實,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它具有超越當前教學平均水平的高度,那么,假若沒有相應的預習,課堂上或者只能蜻蜓點水走過場,或者捉襟見肘難以為繼了。
2.疑惑
(1)關于課例《自然之道》的設計中,第一板塊的第二點,出示本單元綱領性思想——《道德經》章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思考:哪些課文段落是講人法地,地法天,哪些課文或段落將道法自然。《道德經》就是成人理解起來都困難,怎么確定學生的前擁理解中,可以跟《道德經》的東西有聯系?四年級的孩子,真的能夠對這些內容有感覺嗎?我支持解讀文本要深而廣,但是我反對把我們解讀的東西直接給學生,甚至以一種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去做他們跳一跳也找不到桃子的事情。
(2)四十分鐘,每個版塊的設計都非常清晰,學生任務十分明確,老師操作起來也很清晰。但是學生的學習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如果要讓學生充分交流,時間怎么去把控才能達到課時目標?如果交流不充分,怎么保證學力偏弱的孩子有進步?如果每一篇課文讀這樣一個課時一個課時細致地設計并實施,語文課時時間真的夠嗎?什么時間做作業?什么時間開展那些語文活動?這樣細化一節課每一個環節的目標,會不會破壞掉學生對單元的整體把握?
帶著問題讀書,還得自己想辦法解決腦海中的疑惑。真實的呈現疑惑,是想要找到辦法。才讀第一遍,很多精髓可能還沒有讀到或者還沒有讀懂,需要細細咀嚼,遠遠沒有達到去質疑書籍的時候。我這里不是批判,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