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373天
上周六晚上,我在釘釘群聽了王小龍老師的課《構筑理想課堂——新教育年度主報告》,今天再次梳理筆記,反思自己的課堂。
新教育的理想課堂有三重境界:
一、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為課堂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1.教學目標
A類:基礎性目標,有為核心目標搭梯的知識,有必須解決的障礙性知識。
B類:教學核心目標及課堂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
C類:附著性目標,及延伸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價值觀屬于此類目標。
反思自己的課堂,很多時候教學目標還不夠清晰,教學目標的制定也缺少梯度。
2.預習作業
預習是學生唯一的獨立學習的機會,學生最終的學習能力,體現于預習的水平上。所以,預習作業要全面地針對教學目標,而不僅僅是為教學做一些基礎準備。
反思自己的教學,沒有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缺少預習指導。
3.教學流程
分左右兩個板塊:教學板塊(注明要解決的目標序號及可能所需的時間)和學生課堂練習單。在小學階段,左邊是教師的教學板塊,右邊是學生課堂練習單。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漸增強,左邊是學生的課堂練習單,右邊是教師教學板塊。
反思自己的教學,缺少對每個環節時間的規劃,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足,包辦代替太多。
4.課后反思/評估
教學目標是否如期達成?
教學目標達成與否,是什么起到了作用?
如何才能進行優化與改進?
二、發掘知識這一偉大事物內在的魅力。
這里所講的“知識”,不能理解為靜態的寫在書本上的可以朗讀出來的知識,而要視為一個動詞,一個有待重新發現的事物奧秘,以及發現這種奧秘的方法和過程。
課堂的中心,應該是一個問題的提出、理解及解決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作為問題解決的工具被探索、被發現的過程。優秀的課堂教學,要重現這一神奇的創造過程。
教師的認識高度決定了學生的學習高度,反思自己的工作,對教材的研讀還不夠深入,自己還沒有真正發掘出知識的內在魅力,也就無法引領學生。
三、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
我們可以把學習視為一個同時展開的三重對話:
1.人與知識(世界、文本)的對話;
2.人與他者(教師、學生、其他讀者)的對話;
3.人與自己的對話(反思的,歷史性的,生長性的)。
還要實現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息息相通,課堂與人類命運的息息相通。
反思自己,這一點平時做了,但是還不夠好。
我發現自己的進步空間還很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