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一天之內,一本厚書看了三遍。
多厚呢?2.5厘米左右的厚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書,有那么好看嗎?以至于要在一天之內看三遍嗎?還真有。
《侘寂生活》,一本讓人越看越舒服的書。
第一遍看,光顧著看書中的圖片,按我家老大的話來說,至于嗎?一張圖看那么久。拿在手里看看就知道至于不至于了。
第二遍看,看文字。看文字是如何描述“侘寂生活”的。在文字中,對“侘寂生活”有了深入的體驗。
第三遍看,情不自禁拿起來。因為那天有些焦躁,很自然地在睡前又把這本書翻了一遍。這一次看,內心的某個角落被填滿。
《侘寂生活》,是ins創意顧問朱莉·波因特·亞當斯分享的關于“侘寂生活”的一本書。在這本書里,會跟著朱莉·波因特·亞當斯的腳步,感受不同國家踐行侘寂生活的人們真實的侘寂生活。
你好,侘寂生活
《侘寂生活》,第一眼看到書名,第一個字就不太認識。zhai?啊,不是,一查,原來讀cha。什么意思?
朱莉·波因特·亞當斯《侘寂生活》,給了定義。“侘”指的是,用滿足的心態,將擁有的質樸、與自然契合的事物用到極致。
“寂”說的是“聚焦歲月的真與美”。
“侘寂生活”,在“謙恭、滿足和領悟”中生活。
以上的文字描述,并不足以體現《侘寂生活》給人帶來的愉悅感,要把它拿在手中,一頁頁翻過去才能體會。
侘寂生活之后
跟著朱莉·波因特·亞當斯的步伐,走過日本、丹麥、美國……會發現,這些生活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們,踐行侘寂生活之后,他們擁有了同樣的精神世界。什么同樣的精神世界?侘寂生活讓他們懂得了“選擇”、有了“松弛感”。
懂得選擇
《侘寂生活》里一位位真實的人,他們的生活給人的感覺是“質樸、舒服”的。這些質樸來自于飲食、住所環境。
吃什么、住哪里、家中的環境布置,這些都需要人來做決定。而生活在這個時代,可供選擇的項目太多,如何選擇也很考驗一個人。
專注于美學教育的蔣勛,在《美,看不見的競爭力》曾分享過,當眼前有很多的東西,一個人的節制力和選擇力很重要。
侘寂生活,會讓一個人明白節制、懂得選擇。
有松弛感
不知何時,“松弛感”這個詞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狀態。過于刻意的追求,反而離“松弛感”有些距離。
有人刻意追求的“松弛感”,在《侘寂生活》里卻很輕易地感受到了。
該如何描述過著“侘寂生活”的人們身上的松弛感呢?看《侘寂生活》里的圖片,看《侘寂生活》里的文字,會有一種很深的感受。
是這種感受,讓我一天之中,三次拿起了這本書。閱讀是可以治愈人的,而真正治愈人的,是書中所描述的場景,那是關于“侘寂生活”的場景。
既然“侘寂生活”能讓人能懂得選擇,有松弛感,那么,想要嘗試“侘寂生活”會很難嗎?又該如何進行呢?
如何進行侘寂生活?
對于如何進行“侘寂生活”,《侘寂生活》中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給了示范,《侘寂生活》也給了一些建議。
總結書中的內容,可以從1個原則、2種途徑著手實踐。
1個原則
具體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想要踐行“侘寂生活”,一定離不開“體驗”兩個字。體驗什么?體驗當下的力量。
如何體驗當下的力量呢?用感官體驗、用心體驗。
帶著“體驗”這個總原則,開啟“侘寂生活”也就變得簡單了。
2種途徑
1.極簡美學
“體驗”兩個字簡單,具體到生活的細節中,又該如何操作?對于生活中的物件選擇,遵循“極簡美學”。其實我們不需要那么多的物品,朱莉·波因特·亞當斯還是在遭遇大火之后懂得這個道理。幸好,我們不必等到有同樣的經歷,才明白這個道理。
選擇物品不跟風,如果一定要“跟風”,那一定是對“質感”的“跟風”。看《侘寂生活》中那些人的家中,“質感”兩字,從照片中能感受得到。
而“美學”需要學習、需要積累。從“極簡”開始,對“美學”很有幫助。蔣勛曾說:美并不是“多”,“少”其實在客觀上反而有一種協調性和統一性。
一開始不理解“極簡美學”,多看看《侘寂生活》的照片,會有直觀的感受。
2.擁抱自然
兒童與自然組織的聯合創始人理查德·洛夫,提出過“自然缺失癥”的說法。缺失自然的,何止是孩子,連大人們也一樣。
想過“侘寂生活”,重新擁抱自然吧。
如何擁抱自然?
這個“自然”,是多層面的。走進大自然當然是一種方式,還有飲食上要吃自然的事物,物品使用上,盡量選擇天然有質感的,與人相處遵循的也是一種“自然”的狀態,還有對生命自然發展的尊重。
“自然”這個詞,在《侘寂生活》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想要嘗試“侘寂生活”,帶著一顆對“體驗”當下生活的心,從“極簡美學”出發,擁抱自然。
寫在結尾的話
法國心理學家阿蘭·布拉克尼耶,提出過“未來憂郁癥”的概念,什么是“未來憂郁癥”?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對于發展太快的未來,有著深深的焦慮。
對于未來,史學大家許倬云在《三千年文明大變局》里,說得更是直白:等到有一天,“美麗的新世界”到來,才發現其實那個美麗新世界一點也不美麗。每一個人都坐在家里等著機器人的服務,所有的事都是機器人在幫你做,到那一天是人真正毀滅的時候,今天的前瞻并不如何美好。
未來的憂慮,就交給未來吧。能掌握的,是當下的生活。而當下,侘寂生活可以緩解對未來的焦慮。
其實,看《侘寂生活》有一種回到小時候的錯覺。照片里呈現的是熟悉的場景,那不就是小時候的日子嗎?“侘寂生活”,我們父母那一輩,其實深諳其道。
誰能想到,原來,那樣質樸的生活,是可以治愈心靈的。
Hi~我是彌小木
家有兩娃,一兒一女(小學生+初中生)
佛系養娃的滬漂老母親~
孩子們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挑戰課題。
老母親一邊學習怎樣當媽,一邊保持自我的成長。
分享女孩&男孩養育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