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概述卷一主要內容
? ? 卷一主要描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 安王元年至二十六年? 烈王元年至七年之間的大事,共計35年。
? ? 1、 資治通鑒開頭以簡短語言敘述了周天子分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的事,司馬光認為此事件不僅標志著春秋的終結,戰國的開啟,同時也為秦國日后兼并六國、統一天下埋下伏筆,對整個中國歷史進程具有重大影響。并且司馬光對此事件用了較大篇幅詳細說明了禮制法紀、君臣、名分的區別,最后導出“故三晉之列于諸侯,非三晉之壞禮儀,乃天子自壞之也”。
? ? 2、晉國四卿之首的智伯狂妄自大傲慢,對韓、魏、趙等國君侮辱、豪奪的事。由于晉國發兵趙國,趙國國君趙襄子離間韓、魏兩國,由張夢談秘密出使韓、魏兩國國君,最終智伯滅亡。智伯死后,三家盡分智氏之田,趙襄子用智伯頭顱當酒器。智伯內臣豫讓(戰國四大刺客)變為乞丐伺機刺殺趙襄子,豫讓朋友勸說豫讓投靠趙國,豫讓說敗露被殺。
? 3、魏文侯與虞人期獵,飲酒且樂且天又下雨,眾人問下雨了去哪,魏文侯解釋說與虞人期獵,前往告知停獵。
? ? ? 韓國約魏國攻打趙國,魏文侯回復說,我與趙國是兄弟也,不敢從命。趙國也按照同樣的理由約魏國攻打韓國,魏文侯以同樣的理由回絕。自此,魏國為韓趙魏三國之首。
? ? ? 魏文侯與田子方飲酒,文侯問樂聲不協調,左音高。田子方說:國君任用樂官,不必懂音樂。國君精通音樂,就會疏忽了樂官的職責。
? 4、魏文侯想要在魏成與翟璜中選一人當丞相,問李悝,回答看人的五個標準,魏文侯聽完后采用了李悝的建議。翟璜問李悝推薦人選,得知推薦的是魏成,翟璜大怒,列舉了自己的功績,李悝反駁說,魏成俸祿千鐘,九成用在外邊,推薦的人選,都當做國君的老師。通過對比,翟璜向李悝行禮,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陷。
? 5、吳起仕魯國,齊國討伐魯國,欲用吳起為大將,但因吳起娶齊女為妻,魯國人懷疑,于是吳起殺掉妻子后擔任魯國大將,大破齊國。魯國官員誹謗吳起,說:吳起母親去世,吳起未奔喪,曾參與吳起斷交。今又殺妻求將,斷定吳起是殘忍薄行之人。吳起恐得罪魯國官員,于是逃亡魏國。魏文侯問李悝,李悝說:吳起貪財好色,但軍事才能高于司馬穰苴,于是任用為將,攻占秦國五城。
? ? 吳起治兵嚴厲,且與兵同衣食,同住,與士兵共擔勞苦。士兵有病瘡,吳起親自吸允毒汁。士兵母親聽到后痛哭,回答說:吳起將軍也為孩子父親允吸過,孩子父親作戰從不后退,最終戰死。現在吳起將軍又給孩子允吸,我不知道孩子將要去哪了。
? ? ? 魏國認命田文為相,吳起不高興,列舉三點優勢。田文說:國君年幼,大臣們不能齊心歸附,百姓不能信服,應該囑托給誰呢?不久,公叔痤娶魏國公主,但是忌諱吳起,公叔痤仆人獻計,魏武侯懷疑吳起,不敢信任。吳起害怕被誅殺,投奔楚國。吳起在楚國嚴明法紀,裁剪閑官,廢除外戚,增強軍隊,楚國變得強大。但得罪了楚國的貴族,楚悼王死后,貴族大臣作亂,射殺吳起,并中王尸。楚肅王誅殺作亂者,并滅族70余家。
? 6、韓國相俠累與嚴仲子有仇,聽說聶政勇猛,于是拿出一百鎰黃金為聶母祝壽,讓聶政娶刺殺俠累,聶政回復說母親尚在,不能去獻身。聶母死后,聶政刺殺俠累,成功后,劃破自己臉皮,挖出雙眼,割出肚腸而死。韓國人暴尸于集市,無人能識。聶政姐姐前往認出了聶政,便哭著說:聶政因為我的存在,自毀面容不連累他,我怎么能怕殺身之禍,埋沒弟弟的英明呢”。于是,自盡而死在聶政尸體旁邊。
? 7、魏武侯順黃河而下,問吳起:穩固的山河多美,這是魏國的珍寶。吳起說:國寶在德不在地勢險要。列舉了三苗氏、夏桀、商紂三個事例,闡述了國寶在德不在地勢。如果君主不修德政,則船上的人皆是敵人。
? 8、孔伋(子思)言于衛侯談起茍變,說他的才能可以統領500輛戰車,衛侯說:我知道是個將才,但茍變擔當官吏的時候吃了百姓兩個雞蛋,所以不用。子思回復:圣人選官標準好似木匠選木材,取其所長,棄其所短,不能因為幾個腐爛的地方,而舍棄可守城的大將。過了一段,衛侯提出一件不合理的計劃,大臣們均附和,孔伋說:下級不敢給上級提意見建議,一味附和,即便上級正確也堵塞了集思廣益的渠道,如上級不對則更是誤國誤事。長此以往,其消極影響足以亡國敗事。而要下級敢于給上級提意見,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上級需有容人的雅量和擇善而從的智慧。
9、齊威王賢德,朝拜周烈王,天下稱贊。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說:你到任以來,每天都有你的讒言,后來派人去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你一定是不巴結我左右的官員的緣故。便賜一萬戶俸祿。又召見阿地大夫,說:每天都有你的好話傳來,但實地看百姓饑餓貧困,田地荒蕪,一定是收買我左右近臣。于是大臣們毛骨悚然,不敢弄虛作假,盡力做事。齊國成天下最強大的國家。
10、魏國內亂,未指定繼承人。韓、趙聯合攻打魏國。韓國謀士公孫頎對韓懿侯說:魏國內亂,可以乘機攻取。韓、趙聯合攻打魏國,在濁澤大敗魏軍,包圍魏國都城。趙成侯建議殺掉魏瑩,韓懿侯不同意,建議魏瑩與公中緩各自治理魏國,分為兩半。趙國不同意并撤兵。魏瑩殺掉公中緩,是為魏惠王。
第二部分 金句摘抄背誦
1、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2、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后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
3、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
4、《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
5、《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6、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7、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
8、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9、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尺之朽,良工不棄。
10、子思曰:“人主自臧,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臧之,猶卻眾謀,況和非以長惡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悅人贊己,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闇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不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第三部分 重點章節感悟
1、晉國四卿之首,權傾一時的智伯滅亡:
? 智伯位列晉國四卿之首,執政長達22年。從智氏家族的智宣子時期看,當時決定選智伯為嗣卿時,就有族人智果反對說,智瑤雖有“五賢”:美鬢長大、射御兼通、才藝超群、善辯能文、強毅果敢,卻有一個最大的弱點“不仁”,即缺乏仁德之心。智伯為人刻薄寡恩,損人利己,不懂得籠絡人心。司馬光對三家分晉的事件用了相當大的篇幅,可見司馬光對此事的氣憤程度。晉伯執政22年,戰功赫赫,只能說不仁,從幾個事上就能看出:(1)侮辱趙襄子丑陋,且用酒杯擊打趙襄子。宴會上侮辱韓康子及其內臣段規。內臣建議不要這樣,智伯說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與之。(2)智伯向韓康子要地,段規建議韓康子給予智伯,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交給智伯一萬戶封地。利欲熏心的智伯又向趙襄子索地,趙襄子拒絕不給,于是智伯便率韓、魏兩國攻打趙國。從上述兩個事能夠看出智伯狂妄自大,目中無人。(3)攻打趙國時,智伯查看地形,說了一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矣。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魏兩國國君均意識到自己國家均面臨著這種情況,安邑臨汾水,平陽臨絳水。這為后續趙襄子反間埋下伏筆,導致最終滅亡。
2、觀人識人的五個標準
? 魏文侯想要選擇國相,于是問李悝,李悝提出了識人的五個標準: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興,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矣定之已。也就是說平時看他所親近的,富貴時看他所交往的,顯赫時看他所推薦的,窮困時看他所不做的,貧賤時看他所不取的。這五點足矣斷定一個人的人品。我們平時在工作生活中,難免會接觸很多人,所以我們接觸的人會直接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待事情的看法直接決定我們的做法,資治通鑒是寫給帝王的治國之學,是建立在儒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求的是修己、然后修仁。從人所處的環境看他的做法就能看出這個人的品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