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005:魏文侯王霸之路

晉幽公九年(前425年),趙襄子趙無恤去世,魏斯繼任為晉國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實行變法。

晉烈公十一年(前405年),齊國發生內亂。田會在廩丘(今山東鄄城縣)反叛,并向三晉求援。文侯任命翟角為主帥,帶領趙、韓兩國的軍隊,一路攻打到齊長城。齊國君主齊康公被聯軍所俘虜,與三晉之君主一起朝見周天子,齊康公并請求周天子冊封三晉為諸侯。

晉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九鼎聲響,周天子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并列。

上文說過,趙襄子即使成為了正卿,也沒辦法成為三晉的實際大哥,他死了之后,魏文侯則成為了實際的領導者,魏文侯為什么會成功呢?且看下文:

御下有術

魏文侯最初的導師是儒家的“河東三賢”: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段干木不喜歡政治,不肯出山,魏文侯每次經過他家就扶著車廂把手瞭望,終于段干木出來和他交流理政大事,魏文侯也不走動,就站著請問,能問半天。這種禮謙下士的行為廣為傳揚,四方賢人紛紛來投。

不僅是對于賢人如此,對于其他人等,魏文侯一樣有禮。有一次宴會正酣,天下起了小雨,魏文侯一整衣衫,宣布擺駕野地。大家都問:“這么大雨,喝的又這么高興,您干嘛去啊?”魏文侯說:“我和虞人約好了打獵,喝的再高興,那也不能不履約啊!”于是到了野地,親自和虞人取消了打獵的約定。

這兩手收買人心可謂非常到位,能者臣服,群眾歸心。

對外自矜

魏文侯是三家之中最早醒悟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的,魏國內政振興途中,韓趙兩家還在相互暗算。

韓國來找魏文侯借兵伐趙之時,魏文侯說:“我和趙國,兄弟啊,借不了兵。”

趙國來找魏文侯借兵伐韓之時,魏文侯說:“我和韓國,兄弟啊,借不了兵。”

兩家走了之后都很生氣,但是日后聽說了魏文侯這番大哥說辭,真是心悅臣服,魏國從此在三晉之中脫穎而出。

能聽人言

有一天魏文侯叫來帝師田子方一起飲酒作樂,聽著音樂突然察覺到有些不對,于是問田子方:“你聽聽,是不是左邊的音起高了?”田子方噗嗤一笑,魏文侯睜開眼,瞅瞅他:“怎么了?”田子方收斂衣服,正色道:“我聽說國君啊,管理樂官,而不管理音樂。您現在開始注重音樂的音準了,怕是對樂官的掌控就要削弱了!”魏文侯知道這是暗喻自己不要沉迷玩樂忘了治國大業,正色說:“善。”

在任用名將樂羊攻克了中山國之后,魏文侯問群臣:“我,做君主,怎么說?”群臣說:“仁君、仁君。”但是其中一位,叫任座的卻說:“您得到中山,不封給弟弟,卻封給兒子,怎么能說是仁君?”魏文侯面子掛不住,把任座趕了出去。魏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君。”魏文侯這次學了乖:“怎么看出來的?”翟璜回答道:“臣聽說國君仁愛,臣子直率。剛才任座的話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愛。”魏文侯一聽,嘿嘿一笑,知道在理,就讓翟璜叫任座回來,還親自下堂迎接任座,把他當作上等客人。

能士如云

在文化上,儒家當時可謂如日中天,而當代大儒莫過于卜子夏。子夏是田子方、段干木的老師,也是魏文侯的老師。子夏也是為帝王師的儒家第一人,因此在子夏受命坐鎮西河的時候,魏國儼然成為了儒家文化的宗主國,由于子夏重在培育經世致用之儒,而非尚禮重孝之儒,天下諸國無不神往,“西河學派”也因此名噪一時。

但魏文侯在文化上用儒家,治國上卻是兵法并用。他重用了李悝,也就是我國首部法典《法經》的作者,實現了最早的“依法治國”。同時手下還有翟璜和魏成兩位賢臣,翟璜不僅在上文提醒了魏文侯,還為魏文侯舉薦了五位能臣。第一位是我們課本之中都學過的,鄴城令西門豹,把魏國之憂鄴城打理的蒸蒸日上;第二位是名將樂羊,攻克了中山國;第三位是吳起,鎮守西河;第四位就是李悝,封相中山;第五位則是太子之師,屈侯鮒。而魏成則是三位大儒的舉薦人。

此時的魏文侯,內儒外法,兵甲皆行,不可謂不強盛。


分析魏文侯的成功,他不僅彌補了智伯瑤的不足,還超越了趙襄子的謹慎。他敢于用不熟稔的衛國人做新封地的相國,同時能聽從他人的建議,對于吳起這種聲名狼藉的人,肯定了他的才華,依然是照用無誤。這是一種健康的自信。當然,只有能用人,才能吸引來賢人,這種良性循環之下,魏國不僅一躍成為諸侯國,甚至隱隱壓過齊楚秦等老牌強國,滅中山國就是魏文侯武功的一大體現。王霸之道并行,天下舍我誰與?

最后加一個小彩蛋吧,就是李悝的識人五術!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