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簡書-彼岸語語-《資治通鑒》03Ⅰ關于周朝的一些背景知識
推薦以上作品,對周朝有比較全面的介紹,文章條理架構都比較清晰。
2.內容
威烈王:三家分晉,三家分智,豫讓殺趙襄子,魏文侯明政,吳起魯魏為將
3.感悟
①三家分晉:司馬光將三家分晉視為天子壞禮的標志,也就產生名不正言不順,上下不能相保直至周朝滅亡的結果。從現在角度看,禮分名是一種秩序,需要秩序的維護者,以前是周王室維護其本質,后來是春秋五霸維護其表象,到戰國就沒有了維護者,由此看禮崩樂壞也是一步步發展而來,周朝的滅亡是不能自立,不能維持秩序,自然需要新生出重新制定秩序的權利。結合到個人,我想到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命運的安排,社會的洪流,家人的期待,這些都是外力,影響卻不能決定個體抉擇。周王朝就像一個聽之任之的人,弱小之相已現,只期待先王的余威披澤自己,結局就是開始于三家分晉就是支離破碎,個體放棄個人的思考,選擇,行動能力,就失去了獨存,自立的能力。所以自主思考,理智行動。
②三家分智:晉國六卿,中行氏、范氏、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六大家族。當時智氏是其中最強的,最終卻敗于韓趙魏。司馬光歸結于智伯才勝德,他認為德才兼備>有德無才>有才無德。智伯的才有長的好,技藝強,能說會道,性格強毅果敢。最大的缺點就是不仁,表現在屢次冒犯別人,最終小國聯合,智氏滅亡。我覺得才和先天性格,后天環境及培養有很大關系,成年后成型,很難有大的改變。德我認為是認識問題。例如智伯生活在世家大族,受人仰慕,以為財富權勢構建的框架牢不可破,缺少對被冒犯,被侮辱的認識。他到不見得刻意冒犯別人,日常就如此,習以為常了。所以我總覺得對孩子的培養,全面的意識很重要,知順不知逆,知富不知貧,都是片面的,知好能干好事,知壞可以不干壞事。認識到自我認知的片面性,心懷敬畏。
③豫讓殺趙襄子:古之義士,現在看來有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情。他們總有自己的信念,并為之堅持。
④魏文侯明政: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他是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后來的秦國孝公和商鞅變法都是以魏國為藍本的。
⑤吳起魯魏為將: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安划斍湎啵瑳Q不回衛”,不奔喪,殺妻這些事可以看出他有堅定的意志,敢想,敢干,一旦認定某事,不計大眾的看法,所以他變法得罪其他望族也是可以預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