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一個人人都有拖延癥的時代,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80%的大學生和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癥”。
重新認識拖延癥
“拖延癥”這個詞的流行讓很多人把拖延當成疾病來看待,有病就得治啊!于是乎,有關治療“拖延癥”的書成為了暢銷書。有些方法短期有效,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又“病情”復發了,只能又找些新的方法去對付。就這樣反反復復,無法“根除”,拖延癥就變成了“拖延癌”。
其實如果真的去翻閱精神類疾病的書,無論是國外的DSM(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還是國內的CCMD(《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你都找不到一個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叫做拖延的疾病。
拖延是一種狀態,并不是一種真正的疾病!
所有的拖延都是推遲,但并不是所有的推遲都叫拖延。
只有當一項推遲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時,才能稱之為“真性拖延”:一是后果有害;二是本可以避免。
比如說,上司讓你做工作匯報的PPT明天上班周會要用,可是你拖到第二天早上上班才開始寫,結果開周會前你交不出讓上司滿意的PPT。
這個拖延就符合了真性拖延的兩個條件:本來有時間做卻沒做;結果對你造成了危害。
我很多人的拖延跟我一樣,是下面這種:
你希望在業余時間寫作,年底拿出自己第一篇小說。可是每天下班回家以后就覺得自己累的要死,還要陪伴孩子,于是創作進度一拖再拖。所以你一想到這件事情就很自責,覺得自己是一輛“重型拖拉機”。
那么你到底有沒有拖延呢?這里有4種可能:
1、要看工作和寫作哪個更重要。如果工作確實更重要,而且占用的時間精力無法縮減,那么推遲計劃雖然結果有害,卻無可避免,是“必要推遲”。
2、你重新盤點一遍計劃,發現自己沒必要趕在自己工作最忙的時候開始你寫作計劃,完全可以推遲一個月再開始。每個階段專心做一件事,進度反而更快,這叫做“積極推遲”。
3、如果你通過自我分析,發現從內心深處你想寫作只是一時沖動,并無真正的興趣和動力,直接“斷舍離”就好了。
4、只有當你分析完以后發現:寫作對你有意義,而且推遲的確會妨礙進度。仔細分析下來,并不是時間不夠,而是沒有好好利用回家后的時間,周末也沒有好好陪孩子,更多的時間是花在了無意義的事情上,分散了精力。這種本可以避免又有害的推遲就是“真性推遲”。
區分出真性拖延后該如何“戰拖”呢?
60分戰拖原則
戰拖戰到不嚴重影響生活工作就可以啦,60分是最高性價比。
高地清風老師推薦了戰勝拖延的一個法門——“增兵減灶”法。
“增兵減灶”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的軍事家孫臏用來迷惑敵人的一種戰術。通過減少灶的數量,讓敵軍誤以為人數正在減少,而實際上卻在暗自增兵,引誘敵方冒進,一舉殲滅。
對于大腦和情緒,我們也要學會充分哄騙,與之周旋。“增兵減灶”法的核心是:拆解問題,降低難度;積聚動力,擴大勝率。
一、“減灶”:拆解問題,降低難度,以“容易開始”為第一要務。
有三個具體策略:
1、精簡:做重要和恰當的事情
2、近戰:細分目標
3、建立邊界:降低干擾
“減灶”的核心其實是——通過聚焦、調整目標、細分目標和建立邊界,讓啟動阻力降到最小,充分哄騙自己潛意識開始行動。
二、“增兵”:轉化、匯聚做一件事的動力
你可以通過自我設計,讓自己提高做一件事的動機,匯聚做一件事的動力。在做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我的能力足以勝任要做的事情嗎?我該如何提高能力或調整指標,讓自己平和有信心?
2、我做這件事是不是發自內心?是自我的決定還是外部影響?如果不得不做,我能主動選擇從中學到些什么?我可以主動創造哪些新奇的嘗試?
3、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如何與喜歡的人產生更多的鏈接?
多關注這件事中不熟悉、新奇或始料未及之處、調動自己的好奇心,嘗試把做事的外部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內部需求——變“我必須”為“我需要”。
這種自我調適并不是一日之功,開始比行動更重要,完成率比完成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