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敏老師的工作室推出了大家要共讀的一本書,吳松超的《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愛敏姐姐要求我們10天讀完,并在小打卡程序中打卡。這是個不錯的主意,因為這本書我早都買了,一直沒有時間去讀,有了團隊的督促,我想10天完成閱讀應該不是難事,全書共十一個章節,一天一章,怎么著也能完成了。
今天我讀了第一章和第二章。下面談談我的思考。
01 我們為什么要寫作?
吳松超老師說:寫作,是教師改變教育生活方式、走上成長之路的重要標志,是開始思考與行動的反映;寫作,讓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更為清晰、具體;寫作,讓我們的經驗可言說、理性化、有提升。
寫作對于教師個人來說到底有什么價值?從根本上講,是要逃脫“工具化”的宿命,是要精神自由,是要在工作之外,開拓真正屬于自己的能夠稱得上是事業的東西,構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P003)
(1)留下一份真實的教育生活文字記錄。這是教師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可以自己咀嚼、回味,也可以共別人研究、懷念。
(2)推動自我的提升、重塑。堅持負責任的寫作,是錘煉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力的好方式,在寫出文章的同時,教師內在的精神氣質也會發生改變。
(3)讓聲音傳播得更久遠。寫作錘煉出的思想穿透力會使你成為有影響力的人。而又影響力的,必須不斷為真善美站臺、發聲,阻止這個世界的墮落。
我對吳老師總結的這三點深表贊同。先不說我自己,就以梁樹麗老師為例,正是寫作,讓她以我們看得見的速度成長。她的文字影響了很多人,包括我。她身邊的很多英語老師都開始寫簡書。而且很多老師和父母還有女人,從她的字里行間里學到了教育育人、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子女的種種智慧、美德和正能量。
還有一位校長把她的文章打印成冊,作為全校老師的學習材料。因為文字的力量,她的課題也多次獲獎,還有文章經常在《教育時報》和《班主任之友》上發表。
記得學校一位領導說過,你教一輩子書,有誰到時候記得你的學生考了多少分,但是活動不一樣,翻翻照片會給自己留下很多回憶。其實,我覺得拍照記錄還比不上自我寫作,像我這個年齡,經常忘事,因為經常寫作,我才知道過去的一天,一周和一年我都做了什么。雖然文筆不如老梁,但個別文章也能給我的讀者以啟發,算是也為生活中和教育中的真善美發聲了。
02 寫作真的能促進研究嗎?
答案是肯定的。吳松超老師說:教師多觀察、多反思、多寫作,就是一種“研究”的生活狀態。
真是因為最初我所在單位的領導逼著我們讀書,寫讀書筆記,甚至每個月還要檢查我們的讀書筆記,我從2006年開始瘋狂讀書,正是因為讀書,才開闊了我的視野,因為不停地寫,我的寫作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竟然也能先后在《教育時報》《新課程》《英語教師》上面發表小文章和論文,在省市級的論文評比中,我也不斷獲獎。這些因為寫打下來的基礎,在我調入22中后,被領導發現,讓我參與了省級課題研究工作,我個人的研究能力也不斷提升。多個課題在省市級獲獎。寫,無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吳松超老師說:寫作是難的,想把一個現象、問題剖析清楚,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把思考的內容寫出來,類似于做研究的準備、計劃和方案。(P005)
寫作會迫使我們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通過寫作,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將具體而清晰。寫作時需要接受語言的規范和邏輯的約束,寫作的過程既是思考條理化、深刻化、系統化的過程,也是表達規范化和精致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表達,而且是梳理與豐富,所以也是一個學習和提升的過程。(P005)
正是因為平時有寫的習慣,我課題研究、教育敘事甚至給教師的培訓講座都有了素材。所以,寫作真的能讓我們過上“研究的生活”,促進我們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