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讀書筆記(一)
文/李現風
2022年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以以下兩個三個出發點為目的:
一、書中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書中的值得借鑒的做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技巧;
三、書中的美句,有鑒于哲理性的句子,提升自己文章的語言魅力和教育文化水準。
讀《給教師的68條寫作建議》的讀書筆記一:
2022年1月2日星期日
?序為什么要補上寫作這門課
1、寫作,是教師改變教育生活方式、走向成長之路的重要標志,是開始思考與行動的反映;寫作,讓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更為清晰、具體;寫作,讓我們的經驗可言說、理論化、有提升。
2、在教師還不習慣于寫作的狀況下,更加疏遠寫作,疏遠研究、反思,會進一步增加教育教學的匠氣。
3、有智慧的老師,不會漠視寫作。
4、那些中小學名師,無論是閆學、管建剛,還是華應龍,萬瑋、王木春、鐘杰,等等,他們有讀書寫作的興趣愛好,通過自己的努力,不上了寫作這一課。他們在教育報刊發表文章,出版專著,只是顯性的成果。在不斷寫作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與研究教育問題的習慣,讓經驗理性化,對教育的理解更為深刻、清晰,是更珍貴的收獲。
5、教育教學類的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文章就在備課的過程中,文章就在精彩的課堂上,文章就在聽課的反思里,文章就在評課的交鋒中,文章就在閱讀的感悟里,文章就在對學生心靈的呵護中……。
2022年1月3日星期一
6、寫作,之所以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在于它是一種高效的思考手段。寫作,也可以看作教師之“術”中的一種。教師之“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層次,自己信仰的“師道”自然而然就會生發出來。
7、師德教育的邏輯,從道德的“根”上探討,應是先知“道”,后有“德”。經過千百年的實踐與沉淀,“師道”在一定意義上已經成為一種客觀存在,而每個教師對“道”的領悟和踐行,有了“自己信仰的師道”之“得”,才是“德”。
8、從“術”啟“道”,由“道”求“德”,進而讓師德成為幫助教師在教育人生中自我實現的一種品質、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寫作對于中小學教師的一種意義。寫作-----專業成長-----專業品質----道德而幸福的教育人生。
9、教師寫作,是一定會感到累,辛苦的,堅持寫下去,收獲的將是長久的快樂與幸福,是精彩的教育人生。
2022年1月4日星期二
第一章寫作啟動專業成長
10、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教研教科室吳恒祥老師做了關于初中語文教師寫作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能夠“經常寫作”的教師中“為晉升職稱,評比骨干教師之需要”的占66.67%,33.33%的人是因為“迫于學校對語文教師提出的寫作要求”,沒有一個人選擇“寫作已成習慣”或“為了提高作文教學水平”。
11、寫作,從根兒上講,是要逃脫“工具化”的宿命,是要精神自由,是要在工作之外,開拓真正屬于自己的能夠稱得上是事業的東西,構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
(1)留下一份真實的教育生活文字記錄。這是教師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2)推動自我的提升和重塑。
(3)讓聲音傳播的更久遠。
12、教師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需要精神的豐盈和滋潤。知名教育媒體人李振村的一句話:“若沒有歷史,北京故宮就是一群老房子;沒有故事,長城就只是城墻和一堆爛磚”。那么,如果教師做一輩子教育工作,沒有沉淀一些故事,留下一些文章,那教育人生也會顯得干癟、黯淡無光。
13、教師多觀察、多反思、多寫作,就是一種“研究”的生活狀態。
14、寫作是難的,想把一個現象、問題剖析清楚,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把思考的內容寫出來,類似于做研究的準備、計劃和方案。
2022年1月5日星期三
15、通過寫作,教師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將具體而清晰。寫作時需要接受語言的規范和邏輯的約束,寫作的過程即是思考條理化、深刻化、系統化的過程,也是表達規范化、精致化的過程。
16、教育家的關鍵,能夠被稱為教育家的人,在飽滿的工作熱情、強烈的教育責任感和使命感、悲天憫人的教育情懷、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之外,還有對教育問題的持續深入的思考,有對教育規律的不懈探尋,有精彩的超越時空的教育論著。
17、想把自己思考的問題寫的清楚明白,需要多讀書,看前人和同行有什么成果,學習別人是怎么表達的,這就開始了另一種形式的“研究”-----文獻綜述,也很需要下一番功夫。
18、開始發自興趣與責任的寫作,開啟教師“研究的生活”。
19、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主持人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p>
2022年1月6日星期四
[if !supportLists]20、[endif]河南省西峽縣陽城鎮中心學校的董國雷老師2018年承擔的一項河南省應用性課題研究曾對學校教師備課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6.8%的教師認為“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只有21.7%的教師認為“備好課與上好課沒有必然聯系”;29.6%的教師選擇靠“教師用書”備課,28.2%的教師選擇靠“通用教案集”備課,26.28%的教師依據“教師用書和通用教案集”備課,只有15,4%的教師通過查閱資料“獨立備課”。
21、于漪老師的“一顆三備”:
首先,動員和檢驗自己的能力,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經驗及價值觀來備課,寫教案,即獨立備課;
其次,參考輔助資料,如名師的優秀教學設計、教案等,在對比中完善自己;
最后,通過課堂實踐自己備課的質量,總結經驗,查漏補缺,拉長短板。
22、怎么寫好教材解讀文章:
首先,要明確寫教材解讀的文章的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傳播、交流,而是為了推動自己思考,或者說與自己展開內心的對話。
其次,對稱讀后感來寫,即讀教材文本寫文章。
再次,在“讀后感”的基調之上融合“教學問題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具體就是前文提到的五個方面----教學(學習)的“核心”目標是什么、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開掘、圍繞目標預設教學程序、預設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教學評價與反饋。
2022年1月7日星期五
23、寫好教材解讀文章的關鍵是兩點:主題(目標)確定是不是恰當、適合,自己的“認知內存”是不是豐厚。
24、教案按照價值的高低,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的教案,能夠幫助教師掌控課堂,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打成學習目標。
第二個層次的教案,除了“實用”,還具有幫助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反思的工具的價值。
第三個層次的教案,能夠在教學目標、流程環節、重點難點、情境與問題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資源、對學生的評價與引導等方面有突破和創新,對其他教師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發指導性,具有學術研究的傳播價值。
25、如果確認自己享受課堂,也樂于與學生相處,愿意把生命托付與課堂,那么打破發展瓶頸,提升教育生命的品質,唯一的途徑就是專業發展。聚焦高價值教案寫作,構建出自己的課程教學體系,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生命“內需”。
2022年1月8日星期六
第三章寫教后記和觀課記
26、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中被視為重要的途徑。美國學者波斯納(G.J.Ponsen)提出的“經驗+反思=成長”的“教師成長公式”,葉瀾教授“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的教誨,流傳甚廣。
27、對教師如何寫教學反思,粗略歸納一下、遺憾之處,以及從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自學生的反應或反映)等方面進行記錄與分析、提煉經驗和感情,提出改進思路等。
28、怎樣寫好教后記?主要筆墨應該放在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寫好教后記也有一些具體的方法策略:
第一、化整為零,深入反思,獨立成篇,形成系列。這樣寫教后記,很容易寫成“反思系列”。
第二、少些課堂實錄,多些規律總結;少些細枝末節。多些“狀態觀照”。
第三、別讓“課堂生成”喧賓奪主。教師在呈現和反思“課堂生成”時。不要停留于津津樂道它的“精彩”,而應在深入地想一想:“課堂生成”為什么會出現?
第四、事業寬一些,不局限于一節課。教后記、教學反思的寫作,研究視野應再大一些------一節課后寫一寫,一個知識點的教學全部完成后寫一寫,一個學期結束后在寫一寫。
29、從參與議課的角度看,寫觀課記就要涉及這樣一些內容:
(1)找準觀課時關注的點,或者說明確觀課的目的,即我觀摩這節課是為了什么。比如,要研究執教者的課堂教學思想和教學藝術,就把目光聚焦到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策略上;要學習執教者的課堂駕馭技能,就要詳細記錄、研究他的課堂語言,以及各個環節和突發狀況時的處理方法;要關注改進學生的學習狀態,就要關注學生在教師教學組織下的各種表現。
(2)無論什么樣的觀課目的,都應該先了解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自己心中要有一個教學的“預設”,即如果我來上這節課會如何設計,要用那些方法給學生傳遞哪些重要信息。
(3)觀課記最重要的就是結合自己的觀課目的,對自己研究、探討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闡述。
(4)觀課記還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這里指學生的整體狀態。
(5)觀課記還有一個角度,就是從對一節課的研究延伸至對如何是好一類課的深入思考。
寫作就是研究、反思,拿起了筆,就是踏上了專業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