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體能是體力勞動者該關注的,思維勞動者很容易低估體能在效能中扮演的角色。
然而在現實中,體能是燃料的基本來源,它不僅是敏銳度和生命力的核心,還影響著我們管理情緒、保持專注、創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
從生理學角度看,精力來源于氧氣和血糖的化學反應。從實際生活來看,精力儲備取決于我們的呼吸模式、進食的內容和時間、睡眠的長短和質量、白天間歇性恢復的程度以及身體的健康程度。建立起體能消耗和恢復的節奏性平衡,能夠確保精力儲備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
呼吸也是自律的有力工具,既能聚焦精力,又能帶來深度放松。延長呼氣時間有利于精力恢復。
1、調節飲食方式
· 體力的第二個重要來源是食物。饑餓對身體各方面機能的影響自不必說,長期過度進食則是過度“恢復”的典型代表,導致身體肥胖,損害精力。
早餐特別重要,不僅提高血糖水平嗎還能強力推動機體新陳代謝。
選擇升糖指數低的食物同樣重要。升糖指數就是用來測量糖分從食物進入血液的速度。緩慢釋放的糖分能夠提供更穩定的精力。例如:全麥食物,蛋白質和低糖水果---草莓、梨子和蘋果等。相反,升糖指數高的食物例如松餅和甜麥片短期內可以激發精力,但30分鐘后精力水平就會顯著下降。
進食的頻率也會影響全情投入的能力和維持最佳表現的能力。
要想維持良好表現,不僅要定期進食,還要每次攝入足以維持兩至三個小時精力的食物。
為將體能最大化,必須讓自己更加熟悉進食適當的程度---不感到饑餓也不感到撐。
饑餓指數
10-感到惡心,不愿想起食物
9-撐得動不了
8-動作遲緩,出虛汗
7-昏昏沉沉,褲子扣不上,皮帶松開
6-飽足,感覺食物在胃里的存在
5-滿足,感覺不到胃里的食物,能夠維持2-3小時----理想狀態
4-不餓,也不滿足,兩小時內就會餓
3-餓,肚子咕咕叫
2-悶悶不樂,精神不能集中,頭暈
1-刻薄,頭痛,眩暈
0-已經感覺不到餓了
喝水或許是最常被人忽略的體能再生方式。喝水不足還會損害大腦的追憶和協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