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兆豐
刊載:得到專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
全文轉錄如下,僅供個人學習使用,特別地,對于部分內容做了解釋、跳鏈:
你好,今天我給你講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一個是沉沒成本,一個是邊際成本。
1.“沉沒成本”知易行難
有選擇就有成本,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當我們沒辦法再做選擇的時候,就不存在成本,這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的含義。這句話說的人很多,大家似乎都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但這句話真正難的,不在于理解它是什么意思,而在于我們當機立斷,真的去實踐。
比方說去看電影,我們坐在電影院里面15分鐘、20分鐘,就知道這部電影好不好看。其實電影票已經買了,錢已經付了,如果這部電影不好看的話,你最合適的做法就是當場離開。因為買電影票的錢已經沉沒了,不再是成本了。
但是你看,電影院里面要播一部爛片,有多少人會在電影播到10分鐘20分鐘的時候,就當機立斷地站起來離開呢?很難做到。
大多數的大學生,在學他的專業一年半兩年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這個專業是不是適合他了,但是能夠當機立斷轉專業的人又有多少呢?
談戀愛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大多數人談戀愛,半年之后就過了戀愛的盲目期。這時候他們已經能夠理性判斷,這段感情是不是真的適合他們,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果斷地提出分手呢?好多人都是拖了又拖。
所以說,“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知易行難。既然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那我們用什么來做我們行動的指南呢?
2.邊際成本決定行為選項
我跟你講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邊際成本。
我們永遠要盯住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把它作為我們未來行動的指南。每當我們要做出決策的時候,總要問一個切中要害的問題,那就是我們還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預期的回報。
舉個例子,我們手上有兩個方案,A方案和B方案。A方案說,如果我們投入100,就能得到150的回報。B方案說,如果我們投入100,就能獲得200的回報。
這時候,如果A方案沒有開始投入,B方案也沒有開始投入。這兩個方案擺在你面前,選哪個更好?當然是B方案更好。
如果情況發生改變,我們在A方案上面已經投入50,同樣,在B方案里面也已經投入50。你會在哪個方案上繼續投入?在A方案里面,你再投入50能得到150;在B方案,同樣是再投入50,你能得到200的回報。這時候,當然還是選B方案。
但是,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如果你在A方案里面已經投入了90,也就是說你只要再投入10就能得到150的回報;而B方案你還完全沒有開始投,也就是說,你得投入100,才能得到200的回報。這時候,A方案就比B方案更有吸引力。因為A方案的邊際回報要比B方案的邊際回報更高。
所以說A方案和B方案的比較,不是絕對的。它取決于我們在A方案和B方案里面還要投入多少,才能夠獲得多少回報。可見真正能夠指導我們決策的,是在當前的時點下,未來的投資回報率。
3.將就錯誤可能是更有效率的決策
上面的數字也告訴我們,我們有時候在開始時做了錯誤決策,我們將就這個錯誤決策也可能是對的。
我給你舉個例子。很多年前我買了個空調,當時是夏天,所以一心想的就是制冷,我花3000塊錢買了一個只能制冷的空調,當時沒考慮,到了冬天我也需要制暖功能。
其實,當時我只要多付1000塊錢,就能夠買到一個既能制冷又能制暖的空調。但是我當時做錯了決策,我花3000塊錢買了一個只能制冷的空調,到了冬天我才發現問題。這時候我應該怎么做選擇呢?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3000塊錢,買這個只能制冷的空調的錢已經付出去了,我繼續享受它的成本幾乎是零。如果我要制暖,就得重新買一個有制暖功能的空調,那得再付4000塊錢。而現在這個只能制冷的空調,即使把它賣掉,也只能得到1000塊。也就是說,邊際上我要獲得空調制暖的功能,得多付3000塊錢。
你看,在不同的決策點上,邊際成本是不一樣的。我在夏天買空調的時候,如果要制暖的功能,只要多付1000塊就可以了。但到冬天我才意識到問題,這時候我要把原來的空調賣掉,再買個新的,獲得制暖功能的邊際成本,就從1000塊變成了3000塊。
對我來說,這太貴了。所以我的選擇是,將就著用這個只能制冷的空調,而另外再花300塊錢買一個暖風機。將就著過就算了。將就著過,當然不夠理想,但是錯誤的決策已經做出,木已成舟,所以將就著過是更經濟的決策。這是永遠盯住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含義。
4.邊際概念在產業政策中的運用
我們再把這個例子用到產業政策上面去。比方說,無線通訊的基礎設施有3G,有4G。如果我們從零開始的話,4G當然要比3G好。但是,如果3G已經上馬,已經建成,這時候應不應該再引入4G呢?這就成了一個值得思考的經濟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應不應該,將就著使用3G呢?
比方說,原來提供3G的供應商,他會威脅想要進入市場的4G供應商。他說,我們的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我們已經投入了,設備已經在這里了,所以我們可以把服務費用降到非常低,低到你4G進來賺不到錢,低到用戶不愿意買你的服務。
那么,如果我們站在一個中立的立場來看產業政策的話,應該支持3G提供商,還是支持想要進入市場的4G提供商呢?
這時候,我們就必須用上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概念,如果4G所提供的服務,性價比不是足夠高的話,那么用戶暫時將就著使用更便宜的、沉沒成本已經是零的3G服務,可能是更有效率的。
課堂小結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句話知易行難,我們要多多實踐,學會當機立斷。既然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那么我們用什么來指導未來的行動呢?答案是盯住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課后思考
請問,如果一件事情的成功概率是1%,那么反復嘗試,會不會提高成功的機會?
歡迎你給我留言,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