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的內容我特別有偏愛,生活中的應用也是最廣泛的。
一個是沉沒成本,一個是邊際成本。
“沉沒成本”知易行難
什么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有選擇就有成本,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當我們沒辦法再做選擇的時候,就不存在成本。
理解起來很繞有沒有,那就上例子。
比方說我們去看電影,一進影院看過了十分鐘后你就知道看的是不是一部爛片。這個時候你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站起來離開,不要浪費時間。但是讓你當機立斷站起來離開,是不是很難做到?為什么難?因為你會覺得自己已經花了錢了,要把成本撈回來。可事實上,錢你已付,你買電影票的錢已經是沉沒成本了,不再是成本了。你堅持繼續看,浪費掉的時間反而成了你的成本了。
有些人選的專業工作是不是合適自己的,其實經過一年半載也大多明了,但當機立斷去轉行的人又有多少呢?大部分是不是還在一邊抱怨一邊又不放棄的消耗下去?
談過戀愛的人估計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吧,談了一年兩年倆人開始進入疲勞期,開始糾結要不要繼續,繼續呢覺得很折磨,放棄呢又狠不下心,所以就只好不死不活的拖了又拖。
上面的這些例子都是典型的“沉沒成本不是成本“,是不是聽起來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并沒那么容易啊。
那么,如果這個抉擇這么困難,我們用什么樣的準則來指引我們做選擇呢?
答案是:
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
這是我們用來作為未來行動的很重要的指南。每次在做決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想清楚自己還要繼續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預期的回報。
再上例子:
現在我們手上有兩個方案,A和B。A方案是如果我們投入100,就能到150的回報。B方案是如果我們投入100,就能得到200的回報。
現在讓你來選,你是不是輕易的可以選B,回報更多嘛!
如果情況變成這樣呢?A方案已經投入90,再投入10你就可以得到150的回報。而B方案你還完全沒有開始投,就說你要得到200的回報,還得投入100。那這個時候,A方案的吸引力是不是又遠遠大于B方案。因為A方案的邊際回報要比B方案的邊際回報更高。
真正能夠指導我們決策的,是在當前的時點下,未來的投資回報率。
薛老師講到一點將就錯誤可能也是更有效率的決策。當然土豪除外,追求完美主義者也除外,但對我還蠻有啟發意義的。雖說將就著過不那么理想,但錯誤的決策已經做出,有時候將就著過也是最經濟的決策。就是要永遠盯住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把邊際這個概念延伸到產業政策中看看會怎么樣,也是舉例來看。
比方說,無線通訊的基礎設施有3G,有4G。如果我們都還沒開始使用,當然是直接選擇引入4G更好,但是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的3G已經開始建設并已完成,那這個時候出了4G,我們還要不要直接引入4G呢?
就是說,我們到底是要將就著用3G,還是推倒重來直接引入4G?
如果我們用上沉沒成本不是成本這個概念來說,3G這個時候是不是可以毫無成本的輕松投入與4G展開競爭,這樣它就有足夠低的服務費來抵制4G進入市場。
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用上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概念了,就要看4G能夠提供的服務性價格是不是足夠高,如果不高,那么用戶一般也就暫時會將就著使用更便宜,沉沒成本為零的3G服務,這樣的效率更高。
經常出國的朋友會有感覺,怎么國外的很多基礎設施如地鐵啊,機場啊都不那么先進,還有他們的移動支付系統也不似我們的發展的那么快,這類情況都可以套進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的概念里,就是有時候將就著用的效率更高。
課后思考:請問,如果有一件事的成功概率是1%,那么反復嘗試,會不會提高成功的機會。
我的答案是:不會,即便是你已經嘗試過99次,你成功的概率依然是1%,這就是沉沒成本不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