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單元”與“單元習作”
——第七次網絡直播教研學習體會
許昌實驗小學網絡直播教研來到第七場。4月17日,晚7:30,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開啟了這一輪的網絡直播教研。這次網絡直播教研的主題是“習作”。安排了兩節課例,分別是長葛市八七小學胡會芹老師執教的四下第五單元《習作例文與習作》;和禹州市褚河鎮宋連小學趙小昱老師執教的五下第八單元習作《漫畫的啟示》。兩節課例之后是許昌市東城區教研室趙蕾老師和襄城縣教研室張麗敏老師共同做的課例點評《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單元習作”與“習作單元”例談》
兩位老師執教的課例都是習作;但是,它們在課本中處的位置、承擔的責任不一樣。《漫畫的啟示》是普通單元的習作教學;而《習作例文與習作》則是習作單元的習作例文學習和寫作教學。因為這些不同,這兩個課例的課堂呈現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
《漫畫的啟示》處在普通單元。課堂上,老師緊緊依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展開教學。通過閱讀漫畫,感悟漫畫這種藝術形式,本身具有的鮮明特點。通過與普通圖畫的對比,加強學生對漫畫特點的理解。同時,勾連學生的生活,進一步體會漫畫反映現實生活的特點。老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先是指導學生對于漫畫內容的理解,解決了習作內容的問題,使習作言之有物。同時,更在教學中滲透了對寫作方法的指導。這其中有兩個地方非常突出。一是對漫畫中人物的特寫,抓住漫畫中的一個人物來描寫片段;強化的是對學生人物描寫能力的訓練。二是梳理并寫出寫作提綱,并以此作為交流的依據。學生用親手操作的訓練,提升了布局謀篇的能力。這節習作課,從課本出發聯系了生活,勾連了方法,最后又回到習作;化解了重難點,達成了學習目標。學生的學習必須與生活進行對接,教材反映的是生活,生活也是教材。尤其是習作能力,在生活中具有強大的實際意義。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語言運用的好的途徑。
《習作例文與習作》是指導學生寫游記。老師將“習作例文”與“習作”整合在一起,來進行學習。這節課,習作例文的作用體現得很充分;習作例文成為了學生學習、梳理寫作方法的范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多次將習作方法的梳理與小結,和習作例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從例文中尋找寫作的方法。不僅是在寫作的構思階段,寫作之后的交流展示階段和評價修改階段,習作例文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勾連出來,成為了學生修改、評價作文的依據。在這個課例中,習作例文的作用發揮到了最大化。
聽到這,我聯想到自己前不久的教學。我也剛剛講過一次習作教學。這次習作教學也是習作單元里面的習作。在習作單元里,習作例文其實就是學生寫作的例子。這兩篇例文不是課文,不能像教學課文那樣教學習作例文。例文呈現給學生的是可以模仿、可以借鑒的例子。課堂教學中,針對于寫作方法的梳理,都是靠例文。例文的運用,就是以例文為例,展開“例說”。我的教學里面,我也有意識地圍繞著習作例文,對習作方法展開“例說”。當然,自己的教學中對于習作例文的運用,還要加強;對于例文的運用,還要繼續挖掘。如果在評價修改階段,把習作例文拿出來,讓學生對照著例文來修改自己的文章;相信對學生來講,應該是一個更直觀地呈現,效果也更好。這樣一來,就會勝過單純講解的效果。
整個習作單元是一次完整的習作教學,更應該體現的是一單元一得。單元的每一部分,都應該呈現它本身應該呈現的價值。習作例文是對習作方法的梳理和范例的呈現,習作是寫作方法的一次綜合性運用。很多時候,學生有好的想法,卻沒有好的創作;往往都是源自于不得法。小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性不強;他們擁有的材料往往十分豐富,但又是凌亂、分散的。通過習作例文和習作的學習,應該讓他們把這些零碎、分散的材料,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學生能力的提升就好比是上臺階,老師的作用就是幫學生上臺階,幫學生盡量達到高一級的臺階。要上臺階,很明顯要了解學生的起點最重要的。知道了學生在哪,才能考慮把學生帶到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