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講有些人經歷過童年創傷,但有一部分人獲得驚人的成功,他們被稱為超級常人。這本講他們的故事
什么叫受過創傷?書中說如果你在20歲以前遇到下面這些問題,而你對其中一個或多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說明你受到過創傷。如果你依然正常的生活,那些你就是超級常人。
? 你有沒有因為死亡或離婚的原因而失去父母或兄弟姐妹?
? 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經常對你破口大罵,打擊你、侮辱你、孤立你,或者表現得讓你感到害怕?
? 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酗酒或者濫用藥物嗎?
? 你曾經在學校或社區中被其他孩子欺凌嗎?有誰令你感到害怕嗎?
? 你是否與患有精神疾病、其他嚴重疾病或具有特殊需求的成年人或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
? 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經常推搡你、抓撓你、毆打你或朝你扔東西,或者曾經重重地打過你,以至于你出現了瘀傷、擦傷或其他傷害?
? 你是否生活在一個沒有干凈衣服或足夠食物、請不起醫生,或沒有人保護你的家庭里面?
? 你家有人進過監獄嗎?
? 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至少比你大5歲的人是否用性騷擾的方式撫摸過你的身體,或者要求你做一些類似的事情?
? 你家里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時會被毆打、被踢踹、被掌摑,或被人拿著武器威脅嗎?
這些超級常人長大了,并且在這個世界上過得很好。他們在童年經歷的逆境甚至可能對他們起到了激勵的作用。社會學家稱這樣的人具有“復原力”。
什么叫復原力?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說法,所謂復原力,就是指一個人面對逆境、創傷、悲劇或持續不斷的重大壓力時,能夠表現出很強的自我適應能力。復原力的一個核心意思就是,人們在逆境中表現得比預期的要好,在遭遇許多不利因素時,這些人總是能夠朝著好的方向努力。
這書里講了一些故事,讓我一起來看看。
第一個故事的主題講離婚
1/3的婚姻都熬不過15年,這使得離婚成為孩子們最常見的逆境。估計每年有100萬名孩子目睹父母分手。雖然離婚已經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但普遍存在并不意味著對孩子沒有影響。離婚有可能改變孩子的整個世界,因為通常來講,父母就是孩子的整個世界。離婚讓孩子明白他的世界原來是可以輕易被撕裂的,而撕裂的力量并不是那種罕見的、極端的虐待或恐怖行為,而是一些普通的事情,有時甚至是所謂的好事,比如,父母各走各的路,這雖然對他們而言看似好事,對孩子而言并非如此。
全國性的研究報告稱,離婚后,約有20%~25%的孩子經歷過情緒或行為上的障礙,如抑郁、焦慮、攻擊性、叛逆或學業問題,而在家庭完整的環境中,這類孩子的比例約為10%。
過去40年的臨床實踐和實證研究表明,離婚家庭的孩子更有復原力,但并非無懈可擊。從外部看,許多人似乎都能勇敢地適應,在家里承擔更多家務,完成自己的家庭作業,照顧兄弟姐妹和自己,為離婚的父母扮演中間人的角色,然而,他們在這樣做的同時,內心可能正在經歷默默的掙扎,而這些掙扎在他們的家庭破裂后的數年甚至數十年里都沒有顯露出來,但許多人的確生活在痛苦的感覺和記憶之中。
當父母離婚時,孩子之前關于愛、家庭、秩序和持久性的基本觀點被打破了,孩子們開始問自己一些基礎性的問題:這是我的錯嗎?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誰來照顧我?如果我的父母不再彼此相愛,他們會停止愛我嗎?我將住在哪里?誰來照顧與我住在一起的父親或母親?誰來照顧獨自生活的父親或母親?我們的食物誰來買?我的婚姻有一天會破裂嗎?盡管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可能會盡力安慰孩子,讓孩子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甚至會比以前更好,但現實并不總是支持這種一廂情愿的期待。
這并不是說那些關系不健康、生活不幸福的夫妻應該永遠待在一起。面對那些陷入困境的夫妻關系,從來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這種關系可能會讓成年人感到痛苦,但孩子們能懂得一個道理,即如同結婚一樣,離婚也有好有壞,有的離婚是好事。在一項研究中,80%的年輕人認為:“盡管離婚的難度很大,但對我的家庭來說是件好事。”
第二故事主題叫酗酒
1/4的孩子與酒鬼生活在一起。酗酒是一種病,是家長群體里面最常見的問題,也是孩子們遭遇最多的問題,但這些孩子中的大多數并不怎么明白他們所看到的現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不明白自己看到的癥狀是什么,就很難識別疾病
受酗酒傷害最大的不是酗酒者自身,而是酗酒者的孩子。雖然酗酒會縮短成年人的壽命,但家長酗酒從一開始就會損害兒童的成長。酗酒者的孩子和他們的朋友過著不同的生活,而且很可能同時面臨多種逆境。
與同齡人相比,酗酒者的孩子更容易遭受言語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視、身體忽視、家庭精神疾病、父母分居或離婚、經濟困難以及家庭成員入獄。由于母親往往是完整家庭和離異家庭的孩子的主要監護人,一些研究認為,如果母親酗酒,家庭生活可能會更加困難。當母親喝酒時,孩子們更不可能得到最基本的撫養和關懷。當父親酗酒時,一些母親試圖通過限制孩子接觸酒來保護孩子不受父親酗酒的影響。
對于父親或母親是酗酒者,作者比喻就是家里闖進了一頭大象。沒有人討論大象,都繞著大象鼻子走。
第三個故事的主題叫校園欺凌
大約有1/3的孩子在18歲之前會遭遇欺凌,通常是在學校,盡管這種欺凌行為的表現各不相同。據估計,25%的受欺凌兒童是言語攻擊的受害者,比如被取笑、侮辱、責罵或造謠。大約10%的人受到身體上的欺凌,比如被人推搡、猛撞、絆倒、吐唾沫等等。約5%的人被忽視或排除在活動之外,另有5%的人的身體安全受到威脅。
古代有一句話說,“棍子和石頭可以打折我的骨頭,可是話語永遠不會傷害我”。但真實情況與這句話所說的情況完全相反,話語的確會傷人,而且最近的研究發現,社交疼痛與身體疼痛在大腦中傳播的路徑是相同的。
雖然孩子之間的打架和競爭是常見的,甚至可以說是正常的,但反復遭到欺凌就不正常了,這會導致被欺凌者感受到自己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多,自己能夠掌控的東西越來越少,而且會滋生更多的焦慮和抑郁。他們想改變自己的遭遇,卻看不到希望,得不到幫助,從而可能長期生活在恐懼和抑郁之中,最終造成多方面的傷害。
那些面對欺凌的超級常人,談起他們的成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欺凌者讓他們憤怒。
可以肯定的是,長期的憤怒對身體和精神都是有害的。然而,憤怒的有用之處不是這種感覺本身,而是它所激發出來的行為。憤怒是決定戰逃反應的根源。憤怒具有激勵作用,驅使我們縮小愿望與實力之間的差距,或者縮小事情的現狀和我們認為的應有模樣之間的差距。它迫使我們反擊現狀,而不是選擇放棄或屈服。憤怒是一種強大的情緒,能產生巨大的前進動力,推動我們朝著目標前進,甚至越過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亞里士多德對憤怒有更寬容的看法,他寫道:“憤怒者旨在追求自己的目標。”這種被憤怒激發出來的、積極的,甚至是不知疲倦的努力是超級英雄和超常者的標志,一直被視為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四個故事的主題叫精神疾病
每一年,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有某種精神疾病,每20個人中就有一個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
故事的主人公的母親診斷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這是一種情緒障礙,影響著近600萬美國成年人,因此影響著數百萬像瑪拉這樣的美國兒童的日常生活。雙相情感障礙的癥狀包括抑郁發作、躁狂發作或混合發作,缺乏睡眠,精力無限,工作混亂,隨之而來的是不可避免的無窮無盡的低落,患者可能會在絕望中連續幾天或幾周睡眠或哭泣。
主人公是怎么成長的呢?當她媽媽哭了一個下午,她找到黑色收音機,帶上耳機,把聲音調到最大,她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上,就擋住了媽媽的聲音。
我們從一種生活方式退出的辦法就是進入另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專注于一項全神貫注的活動時,就會忘記大大小小的煩惱。專心聽音樂,沉浸在書或電影中,演奏樂器,做白日夢,胡思亂想,看電視,投入到一項愛好或運動中,等等,這些只是我們通過關注其他事情來遠離日常生活壓力的一些方式,通常是一種放松身心或減少周圍世界干擾的方式。
第五個故事的主題叫兄弟姐妹間的暴力
很多美國人認為,家庭往往是最危險的地方之一,因為在家里面,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最暴力的。兄弟姐妹之間的攻擊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家庭暴力形式,這種暴力比配偶虐待和校園欺凌加起來還要普遍。
根據多項大規模研究的結果評估,在任何一個年度之內,大約有1/3的兒童遭到兄弟姐妹拳打、腳踢、猛推、牙咬或其他形式的攻擊。當兒童長大離開家的時候,1/2到3/4的人至少一次成為兄弟姐妹身體攻擊的受害者。3%到14%的年輕人表示曾被兄弟姐妹用槍或刀威脅過,其中一些好斗的兄弟姐妹也會對父母大發雷霆。兄弟姐妹間的暴力雖然普遍,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們卻認為這種普遍存在的暴力是無害的。
兄弟姐妹之間的暴力在青春期前往往更頻繁,但在青春期后往往更極端。幼兒的攻擊性是很常見的,通常在青春期前達到頂峰,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了應對挫折的策略,也學會了和朋友們一起參加各種戶外活動。
在家庭暴力中成為超級常人,他們是周圍世界的敏銳觀察者。他們生活在一種自發警覺的狀態中,這種狀態使他們無意識地、高度敏感地覺察到別人表情和舉止的微妙變化。他們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能夠知道什么時候情況不妙,有時甚至在問題剛剛出現一些跡象,別人都沒看到苗頭的時候,他們卻能自動地做出反應。成功往往不是來自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而是來自能夠認識到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第六個故事的主題叫有一個特殊需要的兄弟或姐妹
特殊需要這個術語是一個人有特殊醫療保健需要的簡稱。它是一個總括性的術語,涵蓋所有長期存在身體、發育、行為或情感問題,從而需要特殊的醫療、心理健康或教育服務的群體,而不僅僅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常規服務。這種情況下最常見的包括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癥)、情緒障礙、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焦慮障礙、自閉癥譜系障礙、行為障礙、發育障礙、關節炎或其他關節問題、智障、腦癱、語言能力障礙、抽搐、哮喘、糖尿病、嚴重過敏、癲癇疾病、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腦損傷等等
在一項針對有特殊醫療保健需要的兒童開展的全國性調查中,調查人員對全美數百萬個家庭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發現大約13%~20%的18歲以下人員有特殊醫療保健需要(數量為1 000萬到1 500萬)。男孩在某種程度上比女孩更容易出現兒童健康問題,而且在不同收入階層里面,具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發生概率大致相同。醫療技術的進步意味著無數個原本可能死于這些疾病或者因這些疾病而入院治療的兒童,如今更有可能住在自己家里了,由父母滿足他們的特殊醫療保健需要。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大多與至少一名兄弟姐妹同住一處房子,甚至同住一間臥室。
這些被特殊需要的人反復磨煉過的兄弟姐妹被稱為“超常的兄弟姐妹”,他們用自己早熟的發育來彌補親人發育的缺陷。年幼的弟弟妹妹可能會表現得像年長的哥哥姐姐一樣,而年長的哥哥姐姐可能會承擔起父母的角色,幫助做飯、做家務和照顧有特殊需要的弟弟妹妹。
成年后,許多超常者將自己的生存和成功歸因于他們有一種特殊的能力,那就是控制自己,從而掌控自己的命運。事實上,那些超越困難環境的人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導做到這一點的。
自我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預測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情況,而且這種預測功能非常強大,以至于它可以與智力和社會經濟地位的預測功能相媲美,但重要的是,自我控制能力與這兩者并不一樣,其中一個差異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并不像智力那樣是與生俱來的,也不像社會經濟地位那樣是個人很難改變的。無論任何人,即使不聰明,沒有特權,也都有機會培養出這種能力。
第七個故事的主題叫父母去世
大多數人認為父母的去世是童年最嚴重的悲劇之一。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悲劇有多普遍。每9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在20歲之前會失去父親或母親,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年,如果有一個孩子被診斷出患有癌癥,那么就有35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去世。
孤兒狀態的本質就是得不到保護。通常,我們認為孤兒就像娜迪婭一樣父母雙亡。然而,孤兒不僅僅指父母雙亡這一種情形,而是有多種情形。根據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對于“孤兒”的定義,一個小孩如果雙親失蹤或死亡,或被父母拋棄,或與父母分離或走失,都屬于孤兒。聯合國更進一步,認為即便一個孩子失去單親,也可以視為孤兒。失去母親的兒童被稱為“失母孤兒”,失去父親的兒童被稱為“失父孤兒”。
孤兒最害怕的是被那些接納他們的人趕出家門,所以為了保持良好的聲譽,他們覺得有義務微笑著滿足別人的需要。他們一切事情都親自動手,為晚餐唱歌,想要什么都自己去找,盡量表現得隨和,與別人好好相處。這樣一來,結果往往是這些超常的孤兒覺得自己根本不是什么英雄,反而覺得自己像寵物、表演雜耍的小馬、女仆,甚至感覺自己像妓女一樣,只有他們不制造麻煩,能給別人提供舒適或娛樂或某種服務,別人才會收養他們。
孤兒雖然也會有關心她的伴侶、治療師、朋友和家人,但是沒有人能夠彌補父母去世后留下的空虛。
第八個故事的主題叫虐待
每年約有300萬至500萬兒童因遭到虐待而被轉入兒童權益保護機構。
虐童行為往往是在不公開的環境下發生的,而且虐童的定義也不準確,因此人們對其認識嚴重不足,估計有85%的虐童案件沒有得到上報。身體虐待是對兒童的非意外傷害,通常是由掌摑、敲擊、踢、燒灼、掐、咬或擊打造成的。人們經常把管教和虐待混淆,留下印記的暴力行為往往被視為更嚴重,更有可能表明是虐待,但一般情況下,打孩子雖然肯定屬于虐待,但不會留下傷痕,父母也擔心對孩子外表造成傷害,知道最好不要在孩子身上留下明顯的印記。
父母的照顧是我們生命頭20年獲取安全感的核心。這是一個孩子所能擁有的最寶貴的財產之一,同時也承載著巨大的保護力量。有愛心的父母不僅保護我們遠離困難,而且幫助我們應對不可避免的困難時期。當一個孩子生活在逆境中,無論是什么逆境,最大的保護就是來自父母或看護者的愛,來自親密、溫暖的人際關系。
從虐待中成長為超級常人,他們許多人把自己描述成能適應任何環境的“變色龍”,或者是能自動判斷任何環境、適應周圍世界的“變形人”。這種改變顏色和形狀的天賦與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研究表明,那些對逆境反應良好的人往往在認知和情感上都是靈活的。超常者能夠做任何事,無論什么事,無論付出什么代價。
第九個故事的主題叫性虐待
兒童性虐待是針對最脆弱的公民的性侵犯。向執法部門報告的性侵案件中,有2/3是針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縱觀人之一生,性侵犯受害者最集中的年齡:14歲。
關于如何最有效地幫助遭遇創傷的兒童,可以準確地總結為下面這一句話: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兒童生活中人際關系的質量和數量。
第十個故事的主題叫父母吸毒
大約有200萬兒童與吸毒的父親或母親生活在一起。這使他們遭受虐待的風險大大增加。母親吸毒是兒童遭受虐待的五大主要預測依據之一,兒童權益保護機構收到的報告中有1/3到2/3涉及在家中使用毒品。因為吸毒成癮的父母可能更專注于毒品,而不是他們的孩子,所以在父母吸毒的家庭中,忽視孩子是最常見的問題。雖然對兒童來說,被忽視的危害不亞于身體虐待或性虐待,卻很少受到專業人士的關注。
如同其他許多疾病一樣,毒癮也有遺傳基因。不管父母本身是否吸毒成癮,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所面臨的逆境越多,那么進入青少年時期之后就越有可能從事涉及毒品、酒精和香煙的危險行為。
第十一故事主題叫抑郁癥
每年都有近20%的成年人患上抑郁癥。抑郁癥是美國最普遍的精神疾病。
研究發現,與抑郁的父母一起長大的孩子在童年時期比同齡人更容易焦慮,因為他們會為父母擔憂,為自己擔憂。隨著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他們患抑郁癥的概率是同齡人的3倍,酒精或毒品上癮的概率是同齡人的2倍。到了35歲左右,他們出現身體健康問題的概率是同齡人的2倍,特別是患有心臟病的概率是同齡人的5倍。在成長過程中,其中60%的孩子沒有得到治療以及支持。
做一個好人或做一件好事最令人驚訝的一點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樂于助人者獲得的益處甚至可能超過受助者獲得的益處。在為期兩年的研究中,為其他患者提供幫助的多發性硬化癥的病人,明顯更有可能感到自信、自主,更有可能認為自己掌握能力和適應能力強,更有可能實現個人成長、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他們也不會輕易感到沮喪和焦慮。就整體幸福感而言,這些樂于助人者獲得的益處幾乎是那些受助者的8倍。他們覺得自己作為幫助者的角色已經改變了自己,改變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們開始覺得自己能夠因為自己的疾病而變得更有用處。
總結
這本書的意義在于,不管你是誰,你最后可能會為人父母。盡量減少對孩子的不良影響,給他們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
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如果你承受了創傷,不要以為只要你一個人經歷這些,還有好多人經歷過,但他們都走出來了,你要相信你也可以的。
下面的話如果有幫助的話,請牢記心中
內心保持斗志。讓自己強大起來,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沒有必要一直為之前令你生氣的時候感到難過,沒有必要一直為曾經沒有接受逆境的本來面目而感到慚愧。適應力強的人在奮斗和成長的路上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但請記住,你需要想方設法為自己創造一些內心的平靜。
找個人傾訴你的秘密。如果那個人說的話不對,換個人試試,不久之后,你就會發現這并非難事。每講述一次,你的故事將變得更有條理性,也會更加易于理解,而且故事可能越講越短。
即使你小時候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成年后也要好好照顧自己。找個醫生,每年做一次體檢。告訴他/她,你童年經歷過逆境,因為他/她僅僅通過觀察是不會知道這一點的。每晚睡8小時。吃好。玩好。鍛煉好。好好工作和休息。現在就開始這么做。如果你的生命因長期壓力而縮短,那么最終好結果也不會勝出。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癥、焦慮癥、失眠或其他與壓力相關的疾病,那就把它當作大腦健康問題來對待。求助心理醫生,或者把情況告訴你的主治醫生。記住,即使內心曾經苦苦掙扎過,即使你曾經有過反英雄主義的想法,但你依然可能成為一個復原力強的人或好人。然而,如果你正在借助藥物來緩解壓力,那就嘗試著找一個人來依靠,這樣或許對你更好一些。
瑜伽和冥想也有助于減輕壓力,但這并非唯一之道。為了讓你的頭腦清空痛苦的想法和感覺,你可以專注于自己覺得很自然的事情,比如閱讀、播客、騎行、針織、跑步、大自然、電影等。讓自己的精神遠離痛苦的過去,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治愈力量。
身體上的遠離也很好。一些曾經給自己帶來傷害的人際關系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化,但許多不會。如果與傷害過你的人和解對你有幫助,那就試一試。如果這只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心碎,你可以離開。遠離你的親人、伴侶或老板,以免再次受到精神創傷。
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人物的傷害固然明智,但也要注意不要讓你的盔甲太緊,以免把愛阻擋在外面。在你的生活中,要讓好人比壞人更有存在感。寫一張你感激的人的清單,也許還可以寫一些發自內心的信。把那些對你重要的人物的照片放在你每天都能看到的地方。為他們在你生命中的重要地位而戰,就像他們曾經為你的生命而戰一樣。
把握好你的現在,這樣你的過去就不會在生活中顯得那么突出。在前進的過程中,要抵制將自己的困難或成功與他人相比的誘惑。我們對成功和逆境都有不同的定義,對平凡和正常也有不同的定義。
找到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記住他們可能來自不同的背景。在生活中沒有必要選擇立場,不必非要把自己局限于那些和你一樣遭受過苦難的人。多元化的視角豐富了我們的選擇。如果想當然地認為那些擁有正常的、可預期的成長經歷的人比自己更善于生活,則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如果你有孩子,那就按照自己對于父母的期待去要求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理想中的父母,并且按照自己的期待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家庭。然而,要抵制保護孩子免受一切傷害的沖動,讓他們學會堅強。生命難免會給孩子制造一些艱難困苦,孩子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了同理心,并得到了各種形式的關愛。你希望別人為你做什么,你就為孩子做什么。
盡量善待自己以及自己邂逅的人。或許你邂逅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艱苦的生命之戰。我們現在都知道了,很多人其實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