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在稱呼別人的時候或者別人稱呼自己的時候,一般是直接稱呼名字或者“XX先生”、“XX小姐”等表示尊稱,相對是比較簡單的。而古人在稱呼上,還是比較復雜的。這篇文章就姓名、字、號等古人常用的稱呼做一簡單介紹,同時也給各位分享一下這里面有趣的地方。
先說說姓名。
古人的姓名,和進人一樣,都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姓,就是某一群人如同一個氏族或同一個宗族共用的名;名,就是某個人獨用的姓。例如某個人叫“李明”,大家一聽他的姓,就知道他是姓李的這個大家族里的人;一聽到他的名叫做“明”,就知道他是這個大家族里哪一個具體的人,不會和叫做“李白”、“李根”的其他李家人混淆。
可能現代的人一聽我這個解釋,就會想,全國姓李的人那么多,你說這個“大家族”,那范圍有些太寬泛了、地理分布太廣了吧?沒錯,現代社會里,我們確實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但是在過去,由于某一個姓的人基本上都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所以不會碰到這樣的疑問。這種情況,也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特點:交通比較發(fā)達,大家哪里都可能去。
姓氏的由來。
說起每個姓氏的由來,其實我們的古人真的挺不講究的,很多姓氏的確定,都是非常隨便的。例如齊國的“田”姓歷史上由于戰(zhàn)亂有外遷,外遷后不能讓人知道他們原先的“田”姓,就以外遷的次序來作為改姓之后的姓氏: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東漢名臣第五倫)。
不過研究起來,這些姓氏也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我們可以看一下專家的總結:
1、氏族名稱。如有熊氏、青云氏等。這些所謂的氏族是比較久遠的人群聚居群落,類似于部落,都有自己的氏族圖騰。這些氏族的名字就來源于圖騰,之后慢慢演化為這個氏族中人的姓(有熊——熊姓,青云——云姓)。
2、地名。該姓的祖先最初被分封到某個地方,則以這個地方的名字為姓,如魯、韓、宋、徐等。
3、職業(yè)名。以自己從事的職業(yè)為姓,如“巫咸”。“巫”是古代從事占卜的人。
4、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為姓。如展禽因住地有柳樹又稱“柳下惠”,還有姓西門、姓池的人等。
5、以官職為姓。好幾個復姓上官、司馬、司徒等都是以官職為姓。
6、以先人的謚號為姓。如現在姓穆、莊等的人,其祖上都有皇室給封的比較好的意思的謚號,后人就以此謚號為姓。
7、中華大地各民族之間交通往來過程中出現的姓氏如呼延、慕容、尉遲等。
8、避諱為姓。例如原姓“慶”,為避皇帝諱而改姓“賀”,五代時期吳越的“劉”姓為避諱吳越王錢镠(liu2)而改姓“金”等。
再說說名。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這里更加能夠體現我們古人的一些比較搞笑的地方。
舉例而言,春秋時有些人名“黑臀”、“黑肱”等,應該是以其生理特征為名的。也就是說,這些人要么屁股上有黑色的印記,要么胳膊上有黑色的印記。《古文觀止》中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中的鄭莊公名“寤生”,則是他母親生他的時候難產的紀實。這種給孩子起名的方法,在史書中的說法比較正面、比較官方,說這種方法“比較樸素”,但說實話是挺搞笑的。
不過取名字也確實有一些規(guī)律。比如避諱。可能比較知名的避諱為姓要說到雍正皇帝的幾個兄弟。雍正帝本名愛新覺羅·胤禛,他登基為帝后,他的幾個兄弟為避諱,都把原名“胤X”改為“允X”如雍正的九皇弟允禟就是如此。
然后說說字。
我們經常能看到介紹某些古人時,會說“XX姓X名X,字XX”,例如宋代詩人秦觀,姓秦名觀字少游。這種說法,今人很少使用,很少有人會有字,頂多有個小名或者乳名。不過,這個小名或者乳名和“字”是完全不同的,沒有任何關系。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這種解釋和補充有同義也有反義。例如剛才提及的秦觀,姓秦名觀字少游,“觀”和“游”為同義。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其中的“良”和“善”顯然也是同義。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為“樂天”故而能“居易”。又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熹”和“晦”即為反義。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其中的“頫(通“俯”)”和“昂”即為反義。
除去這種同義反義之外,古人的名和字常有用典之處。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自《荀子》一書中“夫是之謂德操”一句。唐代著有《茶經》一書的陸羽字鴻漸,出自《周易》中“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一句。三國趙云趙子龍,名云字子龍,同樣取自周易中“云從龍,風從虎”。
名和字,除去上面所說,在古代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功能,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家族中的行輩。古漢語中用伯(孟)、仲、叔、季四字表達兄弟長幼,經常會看到名字中有這四個字,如伯夷、叔齊等。孔子名孔丘字仲尼,說明他在家中同輩是老二;而孟姜女則是姜姓人家的長女,可以定不要認為她姓孟,名“姜女”啊!總之就是如果名字中有“伯”或“孟”,這個人很可能是家中子女的老大;有“仲”,是老二;有“叔”,老三;有“季”,是老四。
而在漢代以后,人們逐漸在“名”或“字”中同樣的漢字、偏旁表示同輩關系。這一點在現代倒是在一些相對講究的家庭中還可以看到。例如宋代蘇轍蘇軾兄弟,名字中都有“車”字旁表同輩。吊死在景山歪脖樹上的明崇禎帝朱由檢和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榔(南明永歷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是堂兄弟關系,名中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字旁。
最后,說說“號”。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這個號一般是固定的別名,所以又稱別號。這個號有褒義有貶義,貶義的一般叫做“綽號”。
褒義的號,一般是文人墨客以住地或自己的志趣、志向等為自己取號,也包括了他自己的書齋的名字。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蘇軾的東坡居士等,都是為后人所熟知的,甚至于號本身使用率要高過名字。這個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到家族、行輩的限制,所以可以更自由的抒發(fā)和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居士”、“山人”等就是如此,表達了自己鄙視利祿的志趣。
古人還有對人的一些稱呼,既不是字,也不是號,但同樣起到了姓名字號的作用。例如以地名(出生、任職、住地所在,也稱為“地望”,表對人的尊敬)、官爵、后人尊稱、謚號、行第、姓名官職等作為某人的代稱。如東漢孔融名孔北海、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為定遠侯)、岳武穆(岳飛的謚號)、老蘇大蘇小蘇(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杜二拾遺(杜甫行二,官任左拾遺)等等。不過這些號也是來自于別人的,多為表達尊敬之意,自己是不使用的。
而綽號則和上面恰好相反,一般是由別人給確定下來的,是對某個人的刻畫或者形容,一般,都不是好詞兒。例如唐代奸相李義府外柔內奸,被人稱為“笑中刀”(這也是成語“笑里藏刀”的由來),人送外號“人貓”。宋代王珪任職宰相時,除了“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干別的事,當時號為“三旨相公”。
這些古人的姓名字號,其實很多上面提及的規(guī)矩在現代已經基本不再使用了,但是我們仍然要學習它是為什么?其實特別簡單,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內容,會對我們閱讀古人的著作文獻造成很大的困難。困難在哪里?你會根本不知道某本書、某篇文章是誰的作品。古人和今人不同,今人發(fā)表文章例如論文等,都直接寫“作者:XXX”,一見可知。可是古人不是這樣的,某個人寫的詩,可能用自己的字作為該詩的作者;寫的文章編纂成書,可能以作者的官職作為書名……這樣的情況太多了。如果不知道上面這些知識,我們就根本弄不清楚誰是誰,作者到底是誰,就會混亂,不好歸類和記憶。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了解這些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期望這篇文章,能夠對各位在閱讀古代著作時,提供一定的幫助。
專題介紹: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近現代技術、社會、人文的發(fā)展,好像離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傳統越來越遠。其實不然,我們生活中仍然有著很多傳統留下的痕跡。本專題從生活各個方面分享給大家這些傳統的內容,同時也會有一些相關的內容給大家做為參考。各位親可以以此作為古代傳統文化的啟蒙知識,也可以給家中的孩子看一看,講一講,以便讓這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下去。
本文是本專題的第 14 篇文章。本專題已發(fā)表文章列表: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1 - 我們的叫法都是錯的!冰箱應該叫冰柜,冰柜應該叫冰箱!!!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2 - 金磚滿地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3-『椅人』、『主席』?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4 - 好吃不過餃子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5 - 中和韶樂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6 - 老北京銅鍋涮肉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7 - 文房四寶之玉管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8 - 文房四寶之松煙侯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09 - 文房四寶之麥光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10 - 文房四寶之即墨侯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11 -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12 - 不務正業(yè)不靠譜的皇帝
錦鄉(xiāng)悅堂私塾課 013 - 造字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