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里,講了我們看待問題的兩種思路。一個是阿德勒的目的論,一個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
我們之前的人生,似乎總充滿了遺憾,甚至有傷害、有陰影。
原因論把過去當作現狀的原因,認為今天就是過去的坎坷造成的。
當下是被過去塑造的,并且無法改變,過去已經無法回去。
而目的論告訴我們,過去作為主體,它并不能帶來什么,也不能影響什么。
影響我們的是我們對過去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我們對過去的賦予了決定性的地位。
但是現實中矛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因為過去坎坷磨難,導致今天失敗和悲傷。有人逆風翻盤,有人在磨礪中成長。這個怎么解釋過去就決定了,現在呢?
歷史沒有意義,是我們賦予了它意義。賦予它怎樣的意義,在于我們內心。
痛苦也罷,快樂也罷,我們賦予了它積極或消極的意義,來為我所用。
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論。客觀固然存在,就像18度的水,你喝它是涼是溫,還是在于你主觀的心境。
你的過去并不決定你的現在,你是先有現在的結果,再去找過去來承擔糟糕的現在。
一切都可改變,在于你自己。
這種積極的心態正是我們應該去學習的。不在過去的事情上找原因,不逃避今天的改變的勇氣。不讓已經發生的命運決定了當下的自己。
相信一切都有可能,一切都可改變。放棄歷史給我們的沉重負擔,我們才能在當下擁有幸福的可能。
沉浸在過去的傷害當中,對今天沒有任何的幫助。無論是原生家庭,或者曾經經歷過的他人傷害,或者曾經的命運坎坷。所有這些都不能夠限制了我們今天的、當下的快樂和幸福。
把原因論放下,目的論提醒我們,要過積極的人生,過去不能決定當下,未來也不該被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