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被討厭的勇氣>>深受啟發。
讓我印象最深的這本書里面所描述的目的論和原因論之間不同的觀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是我從來沒有以作者那樣角度去思考。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這兩個觀點,有了顛覆性的認識。真是應了那句話,你要是想做一件事情,會找出無數種理由,你要是不想做一件事情,也會找出無數種理由。關鍵是你有沒有做這件事的勇氣!
那什么是原因論呢?什么又是目的論了?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過去所受的傷,是現在不幸的罪魁禍首,不管是我們的情緒,還是行為習慣,都可能從過去當中找到原因。過去所經歷所有的事情都是現在賦予它意義的。這就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
而阿德勒卻認為,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基本原因,我們也并非因為經歷所受到的傷害而永遠痛苦,實際我們會從過去經歷中,找到現在的目的因素。這就是阿德勒所提出的目的論。
列舉書中的例子。書中的青年,對阿德勒,介紹說,自己有個多年的朋友,躲在自己的房間中閉門不出,他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話,很想做個正常的人擁有一份工作。想改變目前的自己。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間外面去,只要他出房間一步,馬上就會心悸不已,手腳發抖。青年分析他的朋友原因,可能是因為與父母關系不好,或者是由于在學校和職場受到欺辱而留下的心靈創傷,抑或是因為嬌生慣養的緣故。總之是過去的原因造成的。
而哲人的分析卻的觀點和青年截然相反。哲人認為,青年的朋友并不是因為不安才無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順序正好相反,是因為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緒。且,這些不安或者恐懼是真實的,也有可能被劇烈的頭痛折磨,或者猛烈撞擊腹痛等所困難,但這些癥狀都是為了達到“不出去”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來的。
這正是原因論和目的的區別所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找到許多這樣的例子。
“哎呀,我身體這么胖,沒辦法運動動一下,就流一身汗”
“哎呀,我這個人就是沒本事,要是有本事也會賺更高的工資。”
“哎呀,我這個人學歷就是不夠高,不然的話教出來小孩也會非常的優秀”
在我們生活中,的確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為自己的沒能力,低學歷,沒成就找借口,給自己找出了充分的借口,自己就不用再努力了,過著無需努力而安逸的生活。 卻不曾思考自己為什么過著這種過著這種生活。
兒子作文水平很差,每天每次老師布置作文作業的時候,他總是放在作業的最后一個項目做。 開始寫作文的時候,總是不停的站起來,要不口渴,要不肚子痛,想上廁所,要不就蚊子太多,會找各種各樣的原因,拖到最后困得沒辦法睡覺了,第二天一定被老師留下來寫完才能回家。這就是典型的原因論,因為他內心排斥寫作文,不想寫作文,所以會從現實生活中找各種各樣的理由。
反思自己的寫作歷程,也有發現類似的,勵志自己加入007寫作團隊后,每次交作業都要找到截止當天完成。即使有空,也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要不有工作要做,要不什么事情還沒做,要不就家里小孩交代的東西沒買,總是逃避寫作的恐懼。
那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原因論的觀點,我們只會抱怨,并且難以改變。雖然口中說著想改變但是我們心中還是沒想改變,或是沒下定改變的決心。這有什么好處的,因為盡管生活,這樣那樣的不開心,不如意,我們還是覺得,這樣不改變,比較輕松。一句話說,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輕松。如果我們一直保持現在眼前的事,都可以通過經驗來推斷,可以輕車熟路,即使遇到什么狀況也可以對付的過去,這樣就不會有太大的意愿去改變。就會找很多沒法改變的原因。
如果我們選擇了改變習慣,選擇新的生活,我們就有可能有恐懼,生活的末知和不安。
目的論,則這把過去的發生的所有事情賦予某種意義,使它更有利于自己現有的目標。也不斷的創造有利于自己目的的條件,克服一切困難。
所以面對自己的不安,和不變帶來的安逸的生活,我們是否有勇氣選擇改變,選擇突破,選擇打破現在的一切,不斷的完善自己。取決于我們是否真的有勇氣選擇改變,明確自己心中的目標,有堅定的信念堅持走下去,不為自己退縮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