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第三模塊的內容 收獲了很多。其中探究式學習法:是學習者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一整套學習方法,著重于怎能增加知識解答疑問或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在實踐中去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或學科領域內發現問題調查研究,收集數據分析研討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們能夠獲得知識,掌握方法實現表達與交流。那么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將探究式學習法的特性應用于自己的學科教學中? 所以說教學上要翻轉,但不是時間的先后順序,而是學習的內涵和能力的養成。
每一位教師都愿意做一個優秀的組織者、幫助者,要想搭建好“教學腳手架”,需要做到書中說的五點,然后通過內化支架,讓學生不僅獲得獨立完成任務的技能,而且能對未來獨立學習起到引導作用。這其中信息技術為搭建教學腳手架提供了許多的支持。我也希望在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能融入創客元素。因為技術融合的主戰主場是學科的課堂教學。
“發現式學習法”強調學生在探究過程是學生通過自己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來獲取新知識發展探究能力的學習方式,而不是接受現成知識。這個過程會制造學生個人的認知同化與沖突,老師的教學工作不再是講述概念,而是轉變成找到合適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話控制對話次數,讓學生在認知沖突與同化過程中不斷調適,規范他們的學習。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的獲取知識,并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建構知識體系發現學習。對學習來說,比起教師精辟講述所傳授的知識,以發現學習法習得的概念,應該才是學生真正學會的知識,保持效果也會比較好。在課堂上的小組活動不一定都能達到教師想要的目的,因為好的小組活動的展開,要選擇合適的形式給出任務。小組活動有討論、對話與合作三種形式,各有其運用時機時機和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就會有應用時要關注的重點。說說小組合作吧,小組合作涉及動手操作,由教師指派小組要完成的任務或解決的問題。這項任務中包含多項細節需由小組所有成員共同完成,在解決問題之前小組必須先解析工作內涵、切分工作細項、指派每一個人分攤的工作、規劃工作流程,然后依照規劃執行。 執行時所有人必須做好個人分內工作,并協調組內成員。小組進行分工的時候,老師可以提供適當協助合作時并要觀察經過切分之后的小組工作整合情形,必要時從旁指導。我相信一個好的小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習得學科知識外,還能培養學生與同學合作溝通協調的能力,也能照顧到更多的學生。這需要教師厘清目標,關注相關細節,才能發揮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合作學習法中,我很想嘗試拼圖法,這是一個有趣且有意義的學習方法。拼圖法的課堂形式活潑,學生在不同小組間移動且每一個人專注在自己分攤的工作上,教師不用站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述知識點,而是去觀察聆聽及時給予指導。這里還需要運用反饋器能夠方便快捷的收集統計學生的選擇,激發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學生之間的討論對話被不斷擴大,不斷被碰撞,思維能力得以提升。在真實情境中應用遷移知識。不斷打造自己的短板,又逐步補齊短板。相較合作學習法的簡單和P B L的高難度T P L的實施與效果相對何以對于促進學生自學人際溝通與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都有較大的優勢,值得我們在課堂上采用。T B L本質上是合作學習,但他兼顧個人學習,通過適當的機制設計,使個人與團隊的學習合而為一。
正如書中說的如果能帶領學生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從單一能力的培養抵達多元能力的提升,多花時間是值得的,也必須花。今后我將繼續不斷地學習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去激發學生高階思維能力,更好地培育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