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簡單,講述了一個生于船,長于船,最后與船共沉沒的鋼琴師的故事。他是個棄嬰,沒有名字,所以人們就以撿到他的那一年1900年作為他的名字。1900的一生短暫離奇,也許是上帝憐憫他被父母遺棄,所以賜給他一雙神奇的雙手,于是他在飛舞的琴鍵中獲得了第二次新生。
眼前是升華靈魂的黑白琴鍵,身后是波瀾壯闊的大海,海上鋼琴師1900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沒有“我從哪里來”這種圣哲式的思考,只滿足于“我在做什么,要到哪里去”,這些就足夠了。也許那些行色匆匆的旅客會言不由衷的贊揚幾句,也許心有靈犀者會對他情有獨鐘,可是這艘船只是個短暫的驛程,下了船人們再也不會相見,除了1900的朋友,沒有人會再次想起這個暴風雨中的音樂精靈,這個在琴鍵上釋放天性的孤獨少年。
《海上鋼琴師》原本是一篇名不見經傳的中篇小說,可經過著名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的妙手點金,把主人公1900塑造成了世界電影史上一個堅守內心凈地,拒絕生存誘惑的經典人物。在影片中1900放棄了所有的可能會羈絆心靈自由的東西,比如實現所謂的人生價值,走下船去,用自己的才華贏得名利地位;比如追求甜蜜的愛情,享受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再比如在棲身之所要被拆除時,為了現世安穩,他需要隱居在社會一隅。不!他沒有和現實妥協,最終選擇了洶涌澎湃的大海,于是他失去了一切,只留下塵世里眾人的哀嘆、惋惜,盡管這種哀嘆更多是為自己而發出的。
這個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1900這種執著于內心的人;另一種是活成標準模樣的普通人,其中后者居多。第一種人因為太過認真執著,不愿變通,往往難容于現世。《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目下無塵,一身的幽默才情只為賈寶玉施展,當風雨襲來,她沒有任何抵抗力,結果驚慌抑郁一病而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不顧身份、地位,一心撲在愛情上,結果為世俗所不容,最終臥軌自殺;在這里,當1900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居所,他寧愿跟隨廢棄的舊船消失在茫茫大海里。對這種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愛自己喜歡的人。生活非黑即白,沒有曖昧的中間色。
更多人屬于第二種,雖然前者讓生活變得形象生動,可構建社會秩序,維持生命繼續延續的,正是占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我們感謝1900讓我們看到了生活酣暢淋漓的另一面,也敬畏于他用生命告訴我們:夢想比現實的生活更重要。
曾幾何時,1900精湛的鋼琴演技讓很多人羨慕,1900臨下船那一剎那的決絕讓很多人為自己的茍且羞愧不已,當1900決定以身殉船,又有多少人暗地里流淚?!我們一面渴望兩情相悅的愛情,另一面卻因害怕失望而敬而遠之;我們一面渴望倆倆相對,歲月靜好,另一面又疲于奔波在通向無窮欲望的道路上。我們刻苦勤奮,只為了讓自己活成標準的成功模樣:儀表整潔干凈,頭腦聰明伶俐,財富源源不斷。我們的價值在于眾人的仰視,在于財富的累加。我們甚至很少有空思考:這是真實的自己嗎?這是我們想要的生活嗎?
“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在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擔心冬天將至,所以他們不停的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我很喜歡1900說的這些話,這常讓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是否失去了方向?是否陷入了碌碌無為??這是我喜歡這部影片主要原因。雖然《海上鋼琴師》這部影片劇情荒誕,1900的逃避退縮也無法存活于現實社會。但是,他心無旁騖,把自己的人生過到了極致,單單這一點就值得我們尊敬。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都行進在自認為正確的道路上,徘徊在別人的滿意和自己的堅持中,有時感到孤獨、矛盾,可是如果你能從《海上鋼琴師》這部經典影片里,找到了繼續拼搏的意義,就證明了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你我并不孤單。
所有藝術原型都來自于社會生活,1900也是社會上某些人的類型,影片已經把這個音樂天才特有的神經質刻畫的淋漓盡致,所以1900的命運根本無法更改,他也因此成了我們致敬的標桿。
感謝1900讓我們懂得了靈魂釋放和心靈自由,
懷念那個曾像1900那樣追求純粹的夢想的自己,
最后感謝我們選擇了做自己,而不是成為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