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我看見的東西讓我停下的,是我所沒看到的讓我停下,在那座漫無邊際的城市,什么都有,但就是沒有盡頭。
終于在清明假期抽空看了《海上鋼琴師》,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令人唏噓慨嘆的結尾。
電影由亞歷山卓·巴利科根據1994年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改編而成,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主演蒂姆·羅斯,于1998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上映。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并成為鋼琴大師,但終其一生沒有下船,最后與船同歸于盡的傳奇故事 。
他的靈魂在你手中
1900年的頭一個月,維吉尼亞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的鋼琴上,被船上的燒爐工丹尼(比爾·努恩飾)收養,并取名為1900,大海是他的故鄉,這艘巨輪便成為他的搖籃。
所有船上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給他自認為最好的教育。而丹尼是最愛他的人,為他帶來的一切而歡笑。因為害怕失去,這份愛里也包裹上了自私。丹尼讓他躲在船艙里,告訴他維吉尼亞號以外的地方都是不好的。
“媽媽就是一匹賽馬,世界上最好的馬。”
“陸地上有鯊魚,直接把你活吞了。”
片中有個細節,1900在報紙上讀到了自己家族的信息,但丹尼告訴他書讀得太多了不好,一把把他拎到了床上。
丹尼給了他愛,也給了他謊言,在他幼小的心靈里種下對陸地的扭曲認識以及對未知的恐懼。小小的孩子只能透過舷窗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在頭腦中憧憬那個常常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的大陸。
也許這就是命運工作的方式。
我只在海上演奏
在一次大風浪中,丹尼被意外擊中腦部死去,八歲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這時,音樂開始召喚他的靈魂。
當船長想要把他送到岸上交給孤兒院時,卻沒有人能找到他,直到一天夜里,他出現在鋼琴前面,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演奏,并展現出驚人的才華。
我們演奏,是因為大海浩瀚而可怕,演奏能使人們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忘記身在何處,自己是誰。
在頭等艙富麗堂皇的音樂大廳里,1900即興演奏歡快的舞曲,讓人們盡興地跳舞,一切都充滿了活力,他猶如上帝一般。
在三等艙的立式鋼琴前,他演奏自己的音樂,在彈琴時,任思緒神游四方,徹底沉浸到想象的世界,前往美麗的國度。他的演奏出神入化,仿佛有四只手同時在彈琴。他的才華令人炫目,征服了人們的心。
然而終點到了,曲終人散,人們匆匆奔向心中向往的美國,只有1900會留下來。
誰能想像那份眾人散去后的落寞與孤獨?
他對特意跑到三等艙聽他演奏的參議員說:
港口對我來說就是陸地,我不在陸地上演奏。
事實上,我已經巡演完了,用我的方式。
你為什么不下船呢?
小號手馬克斯·托尼是這個傳奇故事的見證和講述者,也是1900的摯友。
上船不久之后,海上掀起了滔天巨浪,馬克斯步履踉蹌地在船上翻滾,無法找到平衡,狼狽地和大海較勁,而好整以暇的1900如履平地,優雅瀟灑地邀請他,坐到在圓形音樂廳里自由滑動的鋼琴前面,一邊演奏優美的樂曲,一邊與大海跳舞。
此后,馬克斯成為1900最親密的朋友。他聽他描述自己在想象中看到的陸地上的城市,聽他分享對船上的每一個人的細致觀察。
他知道怎樣閱讀,不是讀書,而是閱人,發現人身上的一切細節,并把無數的信息填入腦海中那副無邊無際的地圖。
也許他從未見過真實的世界,但是近30年來,世界一直在向這艘船傳遞著訊息,30年來在船上的生活,他觀察世界,竊取世界的靈魂。
有一天,馬克斯問他:“為什么,你不踏上陸地,親眼目睹這個世界?”
你想過嗎?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人們會為你癡狂,你會賺很多錢,買最好的房子,娶一個妻子。世界就在那兒,過了這個踏板就是,就這幾步路,跨過這幾 步,一切都在等待著你。
1900回應他:
我想你們陸地上的人,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想為什么。冬天來了,期待夏天,夏天來了,又害怕冬天。所以從不厭倦旅行,總是追逐遙遠的,四季如夏的地方。聽起來這不適合我。
生命無限,你知道嗎?
直到有一天夜里,1900在三等艙的鋼琴邊,遇到了一位意大利人,他告訴他:“幾年前我還是井底之蛙,起始于一片土地,不知道還有外面的世界,直到土地干涸,妻子跟牧師跑了,5個孩子只剩下了最小的女兒,為了她,我決定與壞命運抗爭,開始了漫無目的的旅行。”
有一天,我穿過一個村子,登上了山坡,看到了一生中最美的東西——大海。它像閃電一樣觸及著我。我聽到大海的聲音,像是吶喊,強壯而有力。
于是一場革命在我腦中爆發了。我決定改變命運,重新開始。
命運真的可以改變,生命真的可以重新開始嗎?出生在海上,從未離開過大船的1900,意識到自己從未聽見過大海的吶喊,他突然明白,只有離開大海,才能真正地看到大海。
命運送來了機會,數年后意大利人的小女兒也乘上了這艘船。當時,他正在錄制唱片,瞥見了這位姑娘,并被她深深地吸引,情愫自然地流淌在鍵盤上。他想把這剛剛錄好,僅有一張的唱片送給她做禮物,甚至溜進女宿舍,偷偷地親吻她,然而,數次努力嘗試,他都沒有突破自己,最終與姑娘失之交臂。
這件事促使他下定決心,要離開這艘船,走到對面的陸地。他跟船上的每一位朋友告別,卻在走到舷梯中央時,突然放棄了。
整座城市,你永遠看不到盡頭,盡頭在哪里?指給我盡頭在哪里好嗎?
天哪,你沒見過那些街道嗎?光街道就有幾千條,你們是如何走的,你怎么去選擇走哪一條?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自己的地方,一片窗外的風景,一種死亡的方式,所有的事情都要你去選擇,然而這些都是永無止境,沒有盡頭。你難道就從來沒有被這種想法嚇得要死嗎?這樣永無止境的日子是多么恐怖。
那個瞬間,他被恐懼攫取了,那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他不熟悉的事物,他與它缺少愛的聯結。在船上時,他可以與世界對視,盡情暢想,然而,當那個看不見盡頭的世界真實地擺在前面時,他發現自己走不過去。
他不在乎輸贏,是輸贏之外的事物本身讓他著迷。
影片最為人稱道的一段是1900與爵士樂鼻祖杰里·羅爾鋼琴決斗的部分。盛氣凌人的杰里·羅爾聽說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想炫技取勝,卻不料反被碾壓,黯然離去。
這段巔峰對決的確精彩過癮,在1900的認知里,輸贏從來都不重要,他沒有世俗的功利計較,他只對音樂本身感興趣,因此贏得輕松灑脫。
鋼琴對于他,遠遠超越了追名逐利的實際功能,是他與世界共處,安放孤獨靈魂的所在。
比如說鋼琴,琴鍵有開始也有結束,你知道琴鍵有88個,沒有人會反對這一點。琴鍵是有限的,但你是無限的。在這些琴鍵上所創造的音樂也是無限的。這個我喜歡,我能接受。
但是在舷梯上,我仿佛看到了成千上萬個琴鍵,永無止境,這就是事實,它們永無止境。那琴鍵是無限地,而在這個無限大的鍵盤上,你根本就無法去演奏。你坐在了錯誤的鋼琴前,這是上帝的鋼琴。
他從來沒有下過船!
大船要被炸毀了,只有小號手馬克斯知道,1900還在里面。他們最后的見面,把劇情推向了高潮,1900那一段長長的獨白,聽來令人泫然。
我出生在這艘船上,我繞了世界好幾圈,但每次只有兩千人和我一起,這里有夢想,但不會超出船頭和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琴鍵上表達出無限的快樂,這樣才是我的生活。陸地對我來說,是艘過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過長的旅途,太濃的香水,這支曲子我不知道從何彈起。我永遠離不開這條船,但我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
反正對別人來說,我從未出生過。除了你,馬克斯,只有你知道我在這兒。你是個少數派,你最好習慣這一點。
原諒我吧,朋友,我不下船了。
馬克斯含淚和1900告別,爆炸的火光升起在蔚藍的大海上,1900帶著音樂的暢想,走完了通往死亡的最后旅程。
這位傳奇的鋼琴天才,與大船一起煙消云散了,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沒有家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就像他從未來到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這部影片,充滿了隱喻,那艘載滿2000人,在歐洲和美國之間來回穿梭的大船,猶如我們置身其中的村莊與城市,漂泊在人生的旅程中。那些富人與窮人,那些熱鬧與落寞,那些向往與怯懦,與我們又有何異?
到底何為命運?是生下來就被注定的事實,還是后來選擇的結果?1900從海港看過這片大陸千百次,但卻從未走下船,他可以選擇上岸,只要幾步路,就能邁入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然而他被內心的恐懼緊緊地捆綁住,那個未知的無限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也沒有人與他有任何關系,這太可怕了。
究竟,我們有沒有選擇的自由?
我們太容易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或許人生的悲劇早在我們是個孩子時,就已被寫就,刻入了靈魂。
對于陸地上的人,終生呆在一艘可以看得到頭和尾的大船上,會生出幽閉的恐懼。而對出生在海上,一輩子沒有走下那條船的人,我們的世界才令人畏懼。
人生充滿了悖論,我們似乎是自由的,卻又無時不在束縛之中,我們存在過,卻很快消失于虛無,在偉大與卑微,孤獨與親密之間,我們似乎可以選擇,卻又毫無選擇。
那艘巨大的海上客輪,是曾經庇護過他的堡壘,也是最終囚禁了他的牢籠。他在船上,想象對面的陸地,陸地上的人又擠著登上他的客輪,我們是彼此的匆匆過客,都不知到底哪里才是終點,而命運能否被超越。
只要你有個好故事,和聽故事的人,這就不是你的末日。
可問題是,壓根就沒有人相信我的故事。
30天寫作訓練營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