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動患者開始心理治療
要培養合作性,我們需要跟患者明確講述我們對于他們的期待,以及他們對于我們可以有怎樣的期待。治療關系是獨一無二的,跟我們日常的社交互動無法類比,因此,治療師必須承擔起“培訓”患者的責任,教他們如何盡最大可能使用這種關系。
需要清楚的表明,把關注焦點放在他們與治療師的互動上,能怎樣幫助他們達成治療目標,然而這個需要往往被忽視了。
最為可取的是,能夠講患者陳述的問題或目標,聯系到與治療師的關系中發生的事件。
通常,治療師一定要主動引導患者聚焦于此時此地的互動上。當患者首先主動探討他們此時此地對關系的體驗,包括他們對治療師的感知、感受時,則是真正的合作開始的標志。
三、分離、中斷和結束
事實上,正是基于需要理解分離和喪失的早期經驗對兒童發展的深遠影響,才促成了依戀理論的最初形成。由于依戀對兒童情緒和身體的生存至關重要,依戀對象的喪失——包括分離這種暫時的喪失——都可以被視為依戀創傷的原型。
當我們為患者的反應留出空間,并能夠以調諧的方式進行回應時,我們就能讓新的體驗成為可能。要注意,最終導致了混亂型依戀的,并非是喪失或者創傷本身,而是喪失或者創傷從未得到解決。
抗議、絕望、抽離是對重大喪失的反應中的三個階段,這種喪失可以被描述為急性的喪失。
1、焦慮性的迷戀型成人,往往是跟著反應無法預期的父母長大的。
我們必須為患者的抗議——他們的眼淚和憤怒——留出空間,而不是讓他們感到只能靠自己,自己是無助的。
在這個部分我深有體會,我也很幸運遇到了代老師和朱老師,他們都態度鮮明的表達了我是有依靠的,愿意陪著我一起成長。
2、冷漠型成人就像處于抽離階段。這樣的成人往往有情緒上疏離的父母,會拒絕孩子早期對于安撫和聯接的要求,因此這樣的嬰兒從來不被允許做一個小寶寶。
冷漠型患者需要幫助他們跟自己降低的需求,以及回避的感受建立起聯接。
我最近遇到的一個來訪就屬于這一種,我感覺她有情感隔離。她的矛盾是,她既渴望跟她哥哥一樣的家庭地位,但是又沒有勇氣去表達,所以她有些沖突。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工作。
總體上,現在的喪失集齊了過往喪失的回蕩。對于心理治療中的患者而言,治療關系連續性的每一個中斷,都是潛在的扳機點,激起舊有的感受和舊有的防御——同樣也是一個潛在的機會,去處理那些與分離即依戀相關的未完成的事物。
迷戀型患者對被拋棄充滿恐懼,也會過于夸大其無助感,這就需要治療師在合適的時間結構化治療的結束——并且為患者隨之而來的抗議留出空間。
冷漠型患者回避感受,把關系的重要性降至最低,這就需要咨詢師閂上門,給患者即害怕又渴望的情緒體驗創造空間。
未解決型患者,他們可能會被喪失壓垮,但又害怕形單影只,也許需要治療師授權一種搖擺的結束方式,允許患者在并“不成熟”的時機離開治療,但同時能讓患者理解,他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以及可以耐受治療的時候重返治療。
三、評估患者在依戀方面的心理狀態
從AAI中提取線索,我們需要從四個方面來聽取患者的表述——品質、數量、聯系、方式。
1、在數量方面,主題是患者的真實性:他這樣說有他的根據嗎?或者,我們是否留有印象,覺得他后來說的并沒有支持他前面明確肯定過的部分,或者前后矛盾?
2、在數量方面,患者在他的溝通中能夠做到簡明但又完整嗎?或者,是否我們感覺到要么陷入患者細枝末節的泥淖,要么患者對問題的簡單回應讓我們摸不著頭腦?
3、關于聯系,患者能夠與目前的話題保持相關嗎?這是以另外的一種方式詢問患者,看他是否能夠記住我們問題的同時,還能把頻率調整到自己跌體驗上。
4、關于方式,患者的溝通方式能夠清晰而有序嗎?或者,患者是不是含糊不清、迷惑或令人迷惑,以及和(或者)缺乏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