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與變化
治療師的角色和母親的角色相似,母親為孩子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基地,讓孩子能探索世界。
據Bowlby的說法,在這個世界,我們的生命,從搖籃到墳墓,都圍繞著各種親密的依戀展開。
我們對于依戀的姿態最主要是由生命初期的關系塑造而成,但我們是可以改變的。
心理治療的最佳狀態就是提供一個讓求助者能夠自由的愛、去感受、去反思,能夠為依戀關系提供成長的關系。
Bowlby最初意識到依戀是源自于進化的生物必要性:和照看者的依戀關系對于嬰兒身體(軀體)和情緒的生存及發展都至關重要。由于依戀的需要,嬰兒必須適應照看者,對于任何威脅到依戀紐帶的行為,都會防御性(依戀策略)地將其排除出去。
Mary Ainsworth:在依戀關系中,非言語溝通的品質決定了嬰兒的安全感或不安全感,同樣也決定了嬰兒如何感知ta的感覺。
Mary Main:說明了這些由生物因素控制的非言語互動,在嬰兒期可以保存為用來處理信息的心理表征和規則,它會對較大的兒童、青少年、成人階段的思考、感受、記憶和行動自由產生較大的影響。
轉化作用的關系:正如生命最初的依戀關系能讓兒童得以發展一樣,與治療師建立的新的依戀關系最終能讓患者發生變化。
這種關系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安全基地,使患者能夠冒險,去感受他認為不應該去感受的,去知道他認為不應該去知道的。治療師幫助患者解構以前的依戀模式,還要幫助他們構建新的模式。
生命初期展現出來的依戀模式后來不僅影響了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還影響了我們感受和思考的習慣。治療師和患者的關系有潛力創造出新的情感調節、思考以及依戀的模式。治療關系是一個發展的熔爐,在這個熔爐中,患者與自己對內在和外部現實的體驗的關系,可以在根本上發生轉化。
自我對于自身體驗的姿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冷漠型心理狀態:將體驗產生的影響最小化、否認體驗影響。
迷戀型心理狀態:完全被體驗生成的影響掌控
覺察性自我:
影響覺察性自我的四圈層:
最外層:外部現實,外部現實不僅包括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以及我們參與創造的情境,還包括和我們一起卷入的人,后者可能是更重要的。
第二層:表征的世界,即對過往體驗的心理模型。這些表征模型指引著我們,不停地塑造著我們對過去和當下的理解,同時打造了我們對未來的期待。
第三層:反思性自我。-元認知,對思考進行思考。包括內部工作模型,用來調節或者過濾我們對外部現實的體驗。我們沒有將表征的主觀世界等同于外部現實的體驗,也不否認外部現實對主觀體驗的影響。采用這樣的一種姿態,我們能夠在意識和潛意識層面,反思自己體驗的意義。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獲得內部自由的重要方法。
第四層:覺察性自我;覺察性自我可以同時既是一個安全自我,又是徹底的無(個人的)我,僅是覺知而已。覺察性體驗的常規練習帶來的好處——身體的和情感的自我調節、他人調諧的溝通、領悟、共情。覺察能夠產生跟童年的安全依戀相似的結果,這兩者都能促成同樣珍貴的心理資源,即內化的安全基地。
覺察性姿態作用:
第一,覺察性姿態培養我們能夠穩定地臨在當下的體驗。沒有記憶、欲望或者認識的狀態,植根于此時此刻,臨在當下。覺察和關注當下的姿態,促進留在身體內在和覺察身體的體驗。
?第二:覺察和關注當下的姿態,促進留在身體內在和覺察身體的體驗。我們通過覺察可以對自身軀體反應調諧,擴大了某些信號,從而使我們能與患者內心狀態的非言語表達相協調。因此,覺察不僅可以幫助治療師增強準確的共情,還可能提高我們與患者的聯接能力,聯接他們沒有用語言說出來的,并且有可能解離的體驗。
?第三,覺察類似于依戀中的安全心理狀態,有助于接納態度的形成。對于體驗保持非防御的開放及接受,能夠幫助我們留出空間,容納所有的感受、想法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