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兩節課,我們講到了角色如何影響物們的所思所想我們又是如何通過識別關系的語言,溝通彼此的角色信息。
可是,這種角色的分配是怎么完成的呢?
為什么我們明明在扮演一個更大的角度,來思考角色的分配。我們要從系統的視角,來說講講關系的互補。
角色是系統逐漸生成的
有一天著名心理咨詢大師米紐慶帶太太去同事們去聚會。他看到太太在和一群同事談笑風生,講了許多笑話,這些笑話連米紐慶都沒聽過。他很吃驚,從來沒發現太太居然還有這種才能。從那之后,米紐慶在反省,為什么他從來沒有發現太太有這一面呢?原因很簡單:太太從來沒在家里表現過這一面,她沒什么機會表現。
這么多年,太太輔佐他的事業,相夫教子,實際上是埋沒了自己的一些才能的。她為婚姻做出了一些犧牲。
婚姻的一個事實是,因為結婚,每個人都需要在婚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讓這個家庭順利運轉下去有些人成了面子,就有些人成了里子。婚姻是有犧牲的,這就是一種互補。
正如婚姻一樣,我們每個人也總是屬于某個系統的一部分。
這個系統可以是公司、家庭,也可以是社會。這個系統要運作起來,就需要不同的角色。所以有些人當了面子,有些人當了里子哪怕百般不情愿。
有時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角色是系統運作時逐漸生成的,而不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舉個例子。
家里很亂,兒子和丈夫卻都在玩,妻子呢,雖然下班很累了,卻會去收拾。
妻子覺得,是兒子和丈夫不收拾,所以她不得不去收拾。可是也正是由于她會去收拾,兒子和丈夫可以不用去收拾。這就是妻子在家這個系統里扮演的角色,是家里三個共謀的結果。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面。
妻子總是干活,心里會有怨氣。她就會有很多的抱怨和控制。這種抱怨也許就讓兒子變得反叛,讓老公變得疏離。這時候他們更想不到要為妻子做點什么了。而妻子就會更抱怨。
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你也許會說,這是一個控制的媽媽,她心里有很多的不安全感。
可是從系統的角度,你就能看到,無論是媽媽的勞累,還是媽媽的抱怨與控制,都是系統運轉的結果。
是這個系統讓媽媽承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也限制了她的行為。
雖然身處關系中自己也很痛苦,很想改變,但因為系統運轉的需要,他們自己也很難改變。
什么叫關系的互補性呢?
關系的互補性就很像中國人說的陰陽,它們看起來彼此對立,但又是矛盾統一的。系統無所謂角色好壞,都是相互造就的。
三種不健康的互補關系
現在,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觀察到的三種典型不健康的互補關系。
第一種,就是在家里或者團隊里,一些人變得特別能干,而另一些人變得特別不能干。
有一種愛,叫做“照顧得你生活不能自理”。這是一句玩笑話,可是在關系里,也許是真的。
前段時間,我遇到了一個焦慮的媽媽,她讓我想辦法幫幫他們的孩子。原來他們家的孩子大學剛畢業,她就托關系給孩子找了一個工作。可是兒子嫌工作太遠了,去了幾天就不想去了,現在成天在家打游戲。她擔心這樣下去,兒子就要廢了,到處替兒子去找工作。
這是他們家長久的模式:媽媽總是操心著兒子的事,久而久之,兒子自己就不操心了。可是,兩個人都不喜歡這樣的角色。
在這樣的關系里,兒子和媽媽有一個潛在的共識:兒子就是沒有什么能力的,所以才需要媽媽這么操心。
我讓這個媽媽克制幫助兒子的沖動,把主動權還給孩子。除非孩子開口尋找幫助,否則就假設他不需要幫助。
那個媽媽聽從了意見,過了一段時間,兒子就自己出去找工作了。
第二種,系統通過把某個人變成一個有問題的人,來維持系統的平衡。
舉個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要被調到一家事業單體工作。這家單位的老板很兇,罵起人來毫不留情。而手下員工對這個老板也都是唯唯諾諾的。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覺得自己做好事就行了,所以沒有太在意。誰知道去了以后,公司的人好像都在針對他,他做什么事都會被挑剔指責。后來他實在受不了,就離開了。離開以后,那個單位又進了一個人,還是做什么都不對。過了一段時間,那個新來的員工也離職了。
為什么會這樣?
原來,老板的焦慮,深深地影響著每一個員工。可是他們不敢反抗老板,所以每當有一個新員工進來,他們就會把這種焦慮投向到那個新員工身上。這個新員工,就成了系統焦慮的替罪羊。
可是,那個惹事的新員工離職以后,他們這個系統就能很好地運行嗎?那也不行,有可能,這個系統里原來的某個員工,會開始讓大家看不慣,成為焦慮的發泄口;也有可能,這種強烈的焦慮,會最終指向老板,形成員工和老板的對抗。
這個時候,系統就會重新分配角色,來達到新的平衡。
再比如,有一個高三的學生,忽然抑郁了,父母很著急,到處為他奔波。有一天這個學生跟我說:“如果不是我生病了,我就看不到已經分居的爸爸媽媽一起為我奔波了。為了看到他們在一起,我寧可自己病著。”你看,如果系統運轉不靈了,孩子就會通過讓自己生病,來讓系統繼續運轉。這也是一種互補,無奈的互補。
第三種,常常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角色的錯亂。
簡單來說,就是系統中的某些人承擔了其他人應該承擔的角色,并把所有人都固定在錯誤的角色和位置上。
有一個安例。
兒子有多動癥,爸爸媽媽很著急,所以一起來看心理醫生。在咨詢室里,爸爸就開始指責媽媽,說自己在外面做生意,家里比較忙,讓媽媽專職帶孩子,誰知道她還沒有帶好。而且現在孩子不聽他的話,只聽媽媽的話。媽媽就在旁邊看著兒子不說話。
可是,過了一會兒,兒子忽然緊張起來,他對媽媽說:“媽媽不哭,媽媽不哭。”并過去抱媽媽了。這時候,才發現媽媽哭了。
這是一個簡單的場景,卻深刻揭示了這個家庭在角色上的互補性。
他們分別是指責者、受害者和安慰者,這三個角色形成一個角色互動循環,讓三個人都沒法動彈。
這樣不健康的關系互補要怎么改變呢?
系統的改變,常常不是一個人的事。
爸爸需要重新靠近媽媽,讓他能安慰媽媽,就不用兒子來安慰了。這樣就不會把焦慮傳遞給兒子,這樣,兒子的癥狀就會減輕。兒子的癥狀一減輕,也許爸爸的心情就更好了。
在課程的最后,讓我們來重新思考一下,不健康的互補關系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而互補最大的特點是通過固定這些角色,讓人喪失更多的可能性。這會讓關系中的每個人,都失去改變和成長的機會。
如果你在一段良性的互補關系中,恭喜你。如果你在一段不健康的關系里那你需要換一個眼光來重新看待這段關系。
你要思考,為你會在這樣的角色和位置?而你,是否一定要承擔那個角色?
改變從一開始,你就在重塑一個系統。
當你有所改變的時候,這個系統會產生一定的混亂,你會受到阻力。但是最終,這個系統會達到新的平衡。一種有更多可能性、更多彈性的平衡,有利于系統中的每個人自我發展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