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趁著空閑時間讀完了《用戶體驗的要素》,做點書摘、寫點感想。
我們為什么需要用戶體驗?
一個產品隨著功能的驟增而越發地臃腫,最后讓使用者失去了最初的興趣,對于功能的取舍,谷歌是這么做的:隨機抽取1%的用戶讓他們嘗試新功能,然后觀察他們的行為反饋;另一種解決辦法是,增加自定義按鈕,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怎么用數據量化用戶體驗
轉化率是一種常用的方式,來衡量用戶體驗的效果,通過追蹤獲知有多少用戶被轉化下一個步驟,以此衡量你的產品在達到「商業目的」方面的效率有多高。即使轉化率只提高了一些,它也能使你的財務收入得到一次重大的飛躍。
文中是以網站為依托,而對于APP來說,單純的轉化率并不夠全面。
APP類還應該關注的數據:新增用戶數、活躍用戶數、留存率、總用戶數、平均使用時長、Arppu、生命周期價值和使用間隔。用戶體驗的五個層面,常被運營人員用于競品分析(至下而上):
1.戰略層
創造者和用戶雙方的訴求,往大的方面看,這個產品在市場中的定位,與同類產品的優勢和不足。
2.范圍層
該產品的主要功能,看在戰略層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延伸,主要方向不跑偏。
3.結構層
信息架構,從基礎功能到生活服務的層層遞進,對于強需求功能與弱需求功能的取舍。
4.框架層
交互設計,對主要功能進行位置進行劃分,如放置于Tab欄,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哪個又該放于二級頁面。
5.表現層
視覺設計,包括產品Logo、產品內UI的設計,是為了界面犧牲部分功能,還是以功能為主折中設計?對于色彩的運用是不是應該追隨主流?關于這五個層面的一些說明
每一個層面都是由它下面的層面來決定。這種依賴性意味著在戰略層上的決定具有某種向上的「連鎖效應」,也就意味著每個層面中我們的選擇,將受到上個層面的約束。所以,越是涉及底層的決策越要慎重,企業的戰略選擇一定要小心,要對用戶需求有全面理解,否則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想改版已是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