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其實很希望,自己下班以后能學點新技能。他早就做好了詳細的計劃,萬事俱備,只差行動了。
然而,每次回到家,他只要往沙發上一躺,他就拿起手機,點開了王者榮耀。玩起來簡直六親不認,更別提他的計劃了。
不僅是下班回到家這樣,平時上班,他也想高效工作。但是只要手機在旁邊,他就習慣性地拿起來,點開微信,點開朋友圈,直到翻到上一次看過的那條。
晚上睡覺前更嚴重,眼看已經11點了,按計劃,也該睡覺了。但手指就像不受控制一樣,還是會先點開微信,上下滑動著已經看過無數次的“舊消息”。然后在微信和微博之間來回切換,直到把微博熱搜和當天的朋友圈狀態都看完一遍為止。不知不覺就過了12點了。
小明懊惱不已。
他發誓,從明天開始,真的不會再這樣踐踏光陰了。畢竟,自己花錢,報了這么多課程,也應該學一學了。
第二天,一切如故。
小明不是個例,連大名鼎鼎的胡適,也同樣有過相似的苦惱。如下圖:
可以說,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面臨著這種習慣性拖延的苦惱,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然,可能人人都是大神了。
我們以為,做出這些行為,是精心考慮后得出的結果。其實不然,這些行為,都是習慣的選擇。
每一種習慣影響也許不大,但是當所有的習慣環環相扣、相伴而生的時候,就直接決定了我們的健康狀況、工作效率、生活的幸福程度等等。例如晚睡的習慣,會影響第二天工作的狀態,導致不斷加班,進而影響到接下來自己的跑步、健身計劃,最終降低生活的幸福感和身體狀況。
正如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里,美國軍隊的一位少校所說:“一切事物都是習慣的集合。習慣對了,你將無所不能?!?/b>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把大腦比作洋蔥,那么這個洋蔥最外一層,就是思維產生的地方,是大腦最活躍的部分。我們平時的思考就來自這個部位。
一層層往里,直到大腦的最深處,有一些更為原始的結構,叫基底核。這部分灰質的團塊,控制著所有的自動行為,比如呼吸、吞咽等等。我們平時所有無意識的行為,比如一起床就打開手機、車技很好的老司機開車上路、右手拿牙刷刷牙、熟練地打開電視等等,大腦都把控制權交給了基底核。
也就是說,我們的所有習慣,都在基底核里被保管著。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提到了這樣一個實驗,如下圖:
讓一只老鼠,在一個“T”型迷宮里,尋找巧克力。一開始老鼠被隔板擋著,當聽到“咔嗒”聲時,隔板打開,老鼠就可以在巧克力香味的引誘之下,慢慢走到迷宮的另一端,最后吃到巧克力。
在老鼠的顱腔內植入各種細電線,來觀察它大腦活動的變化。實驗發現,一開始走迷宮的時候,大腦工作的非常賣力,正如下圖顯示:
但當這只實驗小老鼠把迷宮認得路之后,它能走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順。同時,它的思維活動逐漸減弱,思考得越來越少。
走了幾十次之后,它的行進路線越來越自動化,決策中心以及與記憶相關的大腦結構基本停止工作。當小老鼠聽到“咔嗒”聲時,剩下的工作就交給大腦的基底核來完成了。
這一系列的的行為可以概括為:暗示(聽到“咔嗒”聲)——慣常行為(用熟悉的路線走迷宮)——獎賞(吃到巧克力)。
當我們多次得到(看到或聽到、感知到)一個相同的暗示,并且做了同樣的一系列動作,最后還得到了相同的獎賞時,這個行為將不再由大腦皮層參與決策,而是交給了大腦的基底核。
當我們看到相同的暗示,我們都還沒有開始行動,就已經在大腦里“預期”了獎賞的時候,我們的習慣就形成了。每當我們得到了這個暗示,我們就會不停地做同樣的行為,直到得到了獎賞為止。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的健身計劃一直失敗了。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一坐下就拿起手機,享受各種信息帶來的興奮感。這個習慣已經雕刻在了基底核里,不去干預,將自動完成。
(所以,不怪我們,不怪我們......怪大腦的這個機制,嗯。)
習慣非常強大,它永遠蟄伏在大腦里
回到剛剛小老鼠的實驗。
當科學家把巧克力換一個位置的時候,老鼠的決策中心又開始活躍地工作了。它不再依賴于原先的路線,而是再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直到吃到巧克力為止。
科學家本以為就這么輕而易舉地打破了一個習慣,最后發現,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
當這塊巧克力再次被放回原位時,小老鼠的“舊習慣”又出現了!
天哪嚕,這意味著,哪怕你已經跑步跑了一個月了。但是只要你在某個疲倦的晚上,下班回來往沙發上一坐,你又打開了淘寶或者農藥,就這樣葛優癱一個晚上。
可能你也明白這樣做真不好,你也想堅持跑個步,發條朋友圈炫耀,但是習慣可不會這么輕易放過你。
只要它一旦啟動了,所有邏輯、理智、理性都被排除在外了。
但是,想想,大腦的這種神奇的機制還是有很多好處的。比如我們好不容易學會怎么使用筷子,總不能因為去了趟美國,回來就不知道筷子怎么用了吧。走路到底是先邁左腿還是先邁右腿,這種問題,總不能一直占用大腦的資源吧。
習慣非常強大。
哪怕是一個得了健忘癥的老人,他也許什么新鮮事都記不住了。但是他可能還是忘不了,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就說聲謝謝這個習慣。他可能忘記了家在哪里,但是他還能走回來。他可能不知道哪間是廚房,但是餓了還是會走進廚房找吃的。
習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是,大腦并不知道,哪個習慣是好習慣,哪個習慣是壞習慣。只要有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就一直潛伏著,靜靜地等待那個暗示、那個獎勵。
習慣也很脆弱,只要暗示稍微變化,習慣就分崩離析
在習慣執行的時候,必然包含了“暗示—慣常行為—獎賞”這三個環節。
暗示的種類包羅萬象,可以是時間、地點、看到的、聽到的等等;慣常行為亦可簡單、可復雜;獎賞涵蓋了能給我們感官以刺激、情緒以高潮的所有事物。
習慣回路一旦開始工作,大腦就不再參與決策了。
比如我自己的一個壞習慣——“轉筆”。一拿起筆,大腦就開始尋找與“轉筆”相關的習慣,然后不知不覺就轉起來了。轉筆的過程,筆常常掉在地上。我已經決心要停止轉筆了。但是每一次一旦坐下來,我的手還是下意識地尋找獵物。
習慣是自發完成的。那是不是意味著,習慣不能被改變?
答案讓人很驚喜,舊習慣只是不能被消滅,但是可以被新的習慣替換。
在小老鼠實驗里,只要改變暗示,它就會開啟新的行為。因為新的暗示和原來的習慣回路不配套了,大腦自然就會重新進行決策,直到這個新的行為,再次變成習慣。大腦再把這個新的習慣,丟進基底核里。
發現習慣回路,是養成新習慣的第一步。
這個壞習慣里,暗示、行為、和獎賞分別是什么?以下面這個習慣為例:
每次一坐下來看劇,就忍不住吃零食。這個習慣里,行為就是看劇吃零食。
那暗示到底是什么?是饑餓嗎?是看到了零食嗎?還是因為嘴巴和手很無聊,需要動起來?可以用下面這幾個問題,找到那個暗示點:
1.我在哪兒?(家里)
2.現在幾點?(晚上9點半)
3.現在情緒如何?(非常寂寞、無聊)
4.周圍有誰?(空無一人)
5.在吃零食之前,做了什么?(拿出iPad看?。?/p>
以上幾個問題,連問三天,可能就會發現,每天晚上看劇的時候吃零食,只是因為自己的手太無聊了。
獎賞是什么?是美味的零食?是吃這個動作?還是飽了,精力充沛了?
我自己吃零食的經歷是這樣的,我其實并不覺得零食本身很美味,我要么就是餓了,要么就是無聊了。
有個抽煙的朋友,也提到:抽煙的味道,本身就像吃屎一樣。有時候只是上班累了,想要出去放松幾分鐘。
所以,準確找出你心里預期的那個獎賞。
制定計劃,改變習慣。
當習慣回路被找出來之后,就可以制定一個對抗它的方法了。比方說,嘗試一下,把零食換成水果放在邊上。或者當意識到自己想吃零食的時候,就把手機拿出來邊跟朋友聊天邊刷劇。
先認識習慣,再改變習慣。方法就在上面了,要嘗試一下么?
無戒365極限挑戰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