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3.25)
? ? ?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通譯】
? ? ? 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歡喜。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他使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人;為小人辦事很難,但要取得他的歡喜則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是求全責備。”
【學究】
? ? ? 這一章里,孔子又提出了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另一個區別。這一點也是十分重要的。作為君子,他并不對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輕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選用人才的時候,往往能夠量才而用,不會求全責備。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現實社會中,君子并不多見,而此類小人則屢見不鮮。
? ? ? 這里說到做人和做事, 孔子通過對君子和小人處理事情和人情上的不同態度,來加以區別。君子求事論事,不因事情變化而改變自己立場,但是也不會影響量才使用;小人因人辦事,辦事目的是取悅于人而不在于辦事上,可是一旦不能因人而辦事,就會吹毛求疵。
? ? ? 仔細探究這段文字,簡單用辦事的方式來區別君子和小人,有失偏頗。不管什么人,把事辦好同時讓大家高興才是上策,只辦事而不關心人的感受未免太過現實,而只為取悅于人而辦事就是徹頭徹尾的搗漿糊。
? ? ? 一個人在社會中與人相處,智商高而情商不高與情商高智商不高一樣過于片面,唯有智商情商一樣高才是相得益彰。也許這里還有更多可探索的內容,尤其現代社會學中,這樣的探索極其深入,不再過多探究。
【原文】(13.26)
? ? ?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通譯】
? ? ? 孔子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學究】
? ? ? 這句話非常好理解,沒有太多需要修飾的地方。
? ? ? 人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時間中,所出現的表現是不一樣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單元,離不開在社會中的角色展現,不能一成不變,以一個姿態面對所有人事環境?!疤┖万湣笔且粋€人表現的兩種行為風格,心態泰然姿態自然不需要表現驕傲,那么姿態驕傲的人心態就難以坦然,這就是一個人的生命狀態。
? ? ? 孔子提煉這句話,探索下去就是一個人的狀態,包含心態和姿態。心態是內在的素質,姿態是外在的表現方式,唯有內外結合,做到表里如一,那么人的狀態就是厚重的,反之就是浮躁的。孔子所說的君子就是厚重的狀態,所謂的小人就是浮躁的狀態。僅用君子和小人來區別,容易產生道德模糊。
【原文】(13.27)
? ? ?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通譯】
? ? ? 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于仁?!?
【評析】
? ? ? 孔子把“仁”和人的樸素氣質歸為一類。這里首先必須是剛毅果斷,其次必須言行謹慎,這樣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這一主張與孔子的一貫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 ? ? 仁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點,在實際生活中所表現的氣質就是剛強、堅毅、規矩和謹慎。也就是一個的品質在實際做事或者與人相處時的行為表達。真正做到孔子所說那樣的行為之人,必定是能駕馭環境和彼此之間關系的高手。
? ? ? 在社會中與人相處,如何做到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變,又能對自己所表現的行為負責,而且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然后客觀中立表達內在的感受,同時不讓他人覺得是在指責,這樣的為人原則便是仁德的關鍵要點。這就是“剛、毅、木、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