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買定投余”未必適合你
“買定投余”是保險行業一個大概念,意思是購買定期的消費型理財產品,剩下的錢去做投資理財。這個概念,我個人認可并實踐著,原因有兩個。
第一,性價比較高。定期的消費型保險通常都很便宜,百十來塊錢就有幾十萬保額的消費型保險,杠桿比率很高,是保險“保障功能”的集中體現。
第二,適合月薪族。我自己是工薪一族,每個月收入相對固定,我又有記賬和理財的習慣,每個月都會對工資結余進行儲蓄和投資。所以,我堅信自己理財可以比保險公司幫我理財,最終的收益更高。
但,未必適合所有人。
第一種,收入不固定的人。比如做生意的,拆遷得了一大筆錢的,這筆錢當時不買保險,之后很可能就花沒了。那你最好買儲蓄型的保險,一次性繳清更好,強制幫你儲蓄,既有保障,還有一定的理財收益。
第二種,無法自律的人。買定投余本身就要求很強的“自律意識”,你能夠將買完消費型保險的錢,留下來存起來,然后合理理財。有的時候,我們真的不能高估人性,于人于己都是。
所以,對號入座,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類型。
02
保險不是萬能的
都說“買保險容易理賠難”,完全依賴商業保險其實是不夠保險的。
在購買保險之外,你還得攢錢保護自己,儲備相應的養老金和醫療金。一是防范無法理賠或者賠付額度不夠,二是為二三十年后保險到期做準備。
個人覺得對于大多數理財小白來說,可以選擇基金定投的方式。基金定投講究的是長期持有,既可以幫你強制儲蓄,長期來看又有不錯的收益率。咱們是為了三十年后的養老和醫療做準備,正合適,同理,孩子的教育金也適合。
假設每個月攢500塊,基金定投的年利率約在10%,30年后你的本金是19萬,本息合計達到114萬。
有的小伙伴會說,還有通貨膨脹呢。
這絕對是個問題,我曾經寫過專門的文章討論這個話題(點擊可看原文),我認為這個數字在10%左右,這樣一來,相當于你理財只是讓自己的錢不貶值罷了。
所以,以后需要多少錢,現在就得攢多少錢。
每個月攢1000塊呢,30年后,你的本息合計是38萬,也不錯了,跟重疾險的保額相當。
03
為自己的保險負責
保險從業的門檻很低,業務員的素質和專業水準也參差不齊。
我的朋友圈里,除了賣東西的人多,轉行干保險的人也挺多,其中又以寶媽居多,原因可能是工作時間較為寬松,也沒有太高的準入門檻。
我的提醒就是,千萬不要因為熟人推薦,就盲目的買入不了解和不適合的保險,后期退保會很麻煩,還要承擔不小的經濟損失。
起碼要對自己購買的保險有一定了解,保障哪些項目,保額是多少,有哪些豁免條款等等。業務員即使是熟人,也無法為你后期的理賠負責。
自己的情況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需求自己最明確,還是那句話,你的錢要自己負責,保險也是。
04
定期對保險配置進行檢視
保險配置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需要適當的進行調整。
第一,根據人生階段調整
比如,現在小A目前單身,買了一份50萬保額的定期壽險,受益人寫的是爸爸媽媽,為的是“我已長大成人,對爸爸媽媽有著深切的愛和責任。”
過了幾年,小A結了婚,買了房子,背了房貸,有了寶寶,身上的責任和擔子重了,她又買了一份保額為50萬的壽險,受益人是孩子,為的是“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人世,還有我的錢,伴你長大。”
第二,根據經濟條件調整
比如小B剛剛工作,手中的資金不寬裕,可以先買保險的低配版,保額10萬,20萬,以后有條件了再進行補充。
定期的消費型保險基本都是可以疊加的。
工資水平會上漲,年輕人未來也大有可期,誰知道十年后你的收入水平會達到什么程度,到時候你更“值錢”了,保額也應該相應提升。
05
誠意推薦——水滴互助
我是在找保險的時候遇到它的,但它又不是保險。
水滴互助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公益社群。宗旨是會員之間互幫互助,一人患病,眾人均攤。
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每個人只需要出幾塊錢,甚至幾毛錢。如果自己患病,也可以得到相應的救助,成年人最高30萬元,10塊錢即可加入。
我所在的單位定期會組織“博愛一日捐”和“職工互助”等愛心活動,每次我都不情不愿,原因是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人告訴我,我的錢用在了哪里。
互聯網平臺這一點就做的很好,信息公開透明,承諾會員的每一分錢都用作救助,定期公開救助名單及詳情。
4日的時候收到公示,我知道自己花了1塊多幫助了7位患癌的中青年朋友。
詳情里可以看到一位廣西叫X秀紅的43歲女性患了乳腺癌,大病面前,她收到了20萬的互助款項。
我剛接觸這個平臺,就馬上加入了,感覺互助的理念特別好。
錢不多,既給自己一份小小的保障,還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是積福報的好事。
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