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生活不是電視劇
大人和孩子的保險功課做完,到了給父母上保險這個話題,我卻遲遲卡殼,原因是真心覺得這是個很沉重的話題。
古人云:“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是無窮希望,在老人身上卻只看到倒計時的時鐘。
我和先生的父母都有退休金、城鎮居民醫保,算是稍有保障,可以略為心安。我的朋友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她的父母都是農村戶口,兩位老人僅有的保障是新農合,每個月能領到的退休金是——60元!
你沒看錯,真的只有60元,這就是農村老人面臨的養老現狀。
這兩位老人算是比較幸運,有一雙孝順的兒女,各自在城里安家立業,但每個月的生計要靠向兒女伸手,這滋味兒想必也不好受。
生活不是電視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場面多發生在經濟較好的階層。要看底層人民的真實生活,你得看農民頻道的“幫大哥”這種欄目,多少因為“贍養老人”“瓜分家產”導致的家庭矛盾和家庭悲劇。
我的一位至親,當年兒子找了一個農村戶口的女朋友,父母激烈反對的程度是當時的我極不理解的。那時候,年輕氣盛,總覺得愛情大過天,什么現實,什么金錢,統統入不了眼。現在,我仍不贊同這種“一味反對”的做法,但至少可以真切的理解了。
很多人在回答“你是什么時候意識到錢的重要性”的問題時,都是“在家人生病的時候”。老人們,多是從“血淋淋的生活”中汲取經驗,他們不希望未來經濟上的負擔讓兒女的美好生活化為泡影。
▼
02
先上社保,沒的說
如果你的父母是農村戶口,先給老人把新農合這些基本的社保上好。如果能加入城鎮的養老體系,馬上辦,別拖著,“一次性買斷養老保險”,繳納夠15年,就可以每個月領取退休金。
越早越好,因為越晚繳納的越多,而且退休金會隨著工資上調進行調整,基本上只要老人能領夠10年,一次性繳納的費用就絕對夠本兒 。
每個月幾百塊或者1千多,你不要覺得少。“ 這點兒”退休金,對老人來說意義重大。
第一,這是老人的“保障”,老人辛苦了一輩子,每個月有固定的收入,是保障晚年體面生活的基礎;
第二,這是老人的“面子”,每個月自己領取退休金,和從兒女手中要錢,這感受絕對是天差地別;
第三,這是老人的“底氣”,人活一口氣,很多老人為了養老金領夠本兒,也要好好愛惜自己,多活幾年。
▼
03
適當補充醫療保險
說句很現實的話,現在給老人買保險,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年輕人減輕負擔。到了父母這個年歲,六七十歲,見面聊天最多的話題是“XX得病了”“XX過去了”,恐怕他們不患病的幾率都要大過患病的幾率了。
父輩那一代人,少有理財和保險意識,大都只有基本的社保和醫保。可以說,除了家底很豐厚的家庭,大部分普通家庭的父母,養老和治病都是需要子女來“兜底”的。
最近很熱的新聞,瓊瑤和再婚丈夫的子女因為“是否要給丈夫拔管子”產生激烈的矛盾。他們的矛盾沒有經濟的因素,更多的因為愛。到了經濟實力不夠的不同家庭這里,更多的考量會是“經濟上能否承受”。
這個年紀了再上保險,要么保費超級貴,要么保險公司根本就不承保。所以,我們也說,年輕的時候就要給自己配置必要的保險,越晚越貴,保險公司又不傻。
上哪些保險呢?
(一)壽險
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說過了,壽險是為了“生命價值”進行投保。父母到了這個年紀,上面基本上已經沒有老人要奉養,孩子也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無需他們的供養,因此老年人購買壽險的意義不大了。
(二)意外險
老人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發生意外的風險很高。像我爸都六十多了,還經常騎個摩托車出街,就挺危險的,之前就有一次腳趾頭被摩托車砸傷,養了好幾個月。
支付寶的保險服務中有一款“老年人綜合意外醫療險”,升級版的保費190元起,意外身故、殘疾保額20萬,意外醫療2萬元,意外救護車費用補貼1000元,意外住院津貼50元/天,保障年齡是50-79周歲,我覺得挺劃算。
(三)重疾險
如果父母還沒到50歲,抓緊時間買重疾險。過了50歲或者55歲,可以說重疾險的車他們是錯過了。因為保險公司是最精明的,55歲以上的人群生重大疾病的概率非常高,誰也不想做賠本買賣。
所以我個人認為,給60歲以上的父母購買重疾險的必要性比較小了。你要問,父母生病了怎么辦?該怎么辦怎么辦!
醫保報銷一部分,剩下的自負。父母有一定的積蓄還好,沒有的話,子女就要盡己所能提供相應的醫療條件,這是我們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
所以,更要努力奮斗,賺錢理財,手中有錢,心里不慌。
(四)醫療險
醫療險雖然是年輕人保險險種的進階版,但在老人這里,我覺得有必要,作為住院費用的補充,杠桿比例都比較低 ,但沒辦法,給老人買保險就是比較困難。我還在選,在意外險之外,作為補充。
▼
04
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這些保險之外,我更想說,趁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陪他們,多愛他們,是更切實的“孝順之道”。
不是有句老話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的父輩這一代人,真的很不容易。年輕的時候吃了太多苦,上了年紀又都太過懂事,好像是天生的“付出型人格”。
給他們買東西,永遠要被罵,“花這么多錢干什么!”有什么最好的、最貴的,都要留給孩子,從年輕到年老,一直如此。
我都30歲了,在我媽面前,還永遠是個孩子。我有個頭疼腦熱,她就急的比自己生病還難受,恨不能替我生病。自己無論遇到什么情況,卻總是故作堅強。
媽媽的肝臟一直不好,去年的時候確診“肝硬化”。這種病不可逆轉,只能保守治療,控制病程。我特么快哭成狗,我媽卻長舒一口氣,“還好不是什么要命的病,我還能給你們多效幾年力。”
我爸呢,六十多歲的人了,還一副永不知疲倦的樣子,忙著跑他那點小本生意。別的老頭兒,早就過上了閑云野鶴的生活,他卻一直奮斗在第一線。
我知道,他是想多賺點錢,幫襯著我們,今天念叨著要幫哥哥還上部分貸款,減輕壓力,明天就說我們買房子時借的錢不用還了。
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啊,曾為我們付出一切,現在還在繼續。
所以我現在,給孩子買東西講究性價比,給父母買東西,一定撿著好的買。孩子未來還有太長歲月,父母能享受的時間卻不多了。
去年的時候,給我爸買了個手機,他嘴上嘮叨著我“亂花錢”,出門遇見親友,卻恨不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手機是閨女給買的。
時光時光慢些吧,不要讓你再變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
其他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