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西瓜JUN的這首《戲中人》,我想到了兩個人,一個是《霸王別姬》的主演張國榮,另一個是歷史上的霸王項羽。這兩個人本無關聯,可是就是這么莫名其妙因為一部電影,斬不斷糾葛。
喜歡項羽是因為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因為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雖失了江山,敗給了劉邦,可是他留下的那氣概,活在了后來無數人的心中,以敗者的身份--千古留名!“虞姬,虞姬,奈若何”,至死,還在想這位女子今后的歸宿,想來,是在意的吧。士為知己者死,紅顏亦是決然,以之劍自刎,希望他勿擔心和思慮。這樣的事情,今日或許不再存在了,高山流水,曲異通幽,只因懂得,相互珍惜,生命雖可貴,知己難求。
霸王與虞姬作為一種被消費了無數次的文化,不論電影或者電視劇,拍出來是因為有太多受眾的緣故吧。他們之間,或許不止簡單的愛,惺惺相惜,以及彼此之間無需言語的一種稱之為默契,或許還差點韻味。虞姬只是他的眾多姬妾之一,不然何以生死之際,依舊掛念于心。
今日機緣巧合聽到這首歌,簡單研究了一下歌詞,卻仿佛找尋到了堅持與執迷。歌詞旋律都美,二者結合,直達心底的叩問與回憶,在腦海里不斷的糾纏廝殺,放不下卻又害怕驚擾了這樣美好的歷史曾經。
每一句歌詞都能這么有力的使人聯想到《霸王別姬》里面的哥哥,那樣的風華絕代,卓爾不群,仿佛他就是虞姬,那句“不瘋魔不成活”也印在了無數影迷心底。這是悲還是喜,我回答不了。入戲太深導致最后能入不能出,或者是不愿意出,早已無從知曉,戲外人如我,除了默默懷念,更多的是敬佩與無力。是生不逢時還是時代造就了他,和霸王一樣,他亦活在了無數人心底。每年的愚人節,香港東方文華酒店頂樓和樓下,還有很多支持者在懷念他,即便逝去多年。
和霸王一般,他倆之死,似是一種宣示,一種為追求雖死依舊無悔且不低頭的。或許說與蘇格拉底之死相比,些許夸張,但都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世人不解和不屑的,他們卻以命相護。
喜歡哥哥張國榮可能真的不需要什么理由,他的唐先生今日如何,亦沒有那么多人在意,可是為何當時部分世人,容不下他,以污言穢語,逼迫他乃至害死他。言語這種武器,被殺害者無數,而殺害者或許還鳴鳴得意,炫耀他們那不堪的嘴臉,似乎彰顯了正義。
社會發展至今日,躲藏在屏幕背后的人可以完全不負責任的宣揚著他們可笑的觀點,為博眼球也好,為了證明他們的愚蠢也罷,僅僅因為言語自由或者其他,可以不經思索的表達所謂的意見,毫無保留的去傷害他人,即便完全不了解,只是聽風就是雨,隨大流的去審判別人的一生,仿佛是造物主。從不會去證實,以為他們那僅有的軀殼,真的可以看明白一切,卻不知只是某些人的工具,或者還不如工具。
或許每個時代都會有一些問題存在,人類存活的意義就是不斷的進步,減少問題。可是今日之物質豐富,反而失了太多質樸與真誠,人與人之間相隔的距離,似乎已經跨越了銀河。
人,出生之時是否帶著善惡?這個問題糾結了千百年,答案難以統一。我亦無法以我的眼界,得出什么結論。只是我知曉每個人的惡,是存在的,需要智慧及道德去約束。
僅此,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