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雅
20170.820
【“霸王別姬”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其中姬是指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古代皇上身邊不乏美女,美女大都弄權,能跟皇上玩心計耍心眼。小說,電視劇中許多宮斗之戲,無不露骨顯現美女的心眼無窮。那些跟皇上耍心眼耍得挺不錯的女人,有的是想霸權,有的是想復仇,有的是為國捐軀,當然也有一些搬石頭砸自己腳的不成功的女人。我們說的這一位跟歷史的一句成語“ 金屋藏嬌”有關。
陳阿嬌跟皇上耍心眼兒用巫蠱之術,但沒有靈驗。陳阿嬌跟皇帝耍心眼,是刻意為之。還有一位,也跟皇上耍過心眼,她的做法后人褒貶不一,但起碼她不是心眼壞的女人。她就是虞姬。
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并重,舞姿美艷,并有“虞美人”之稱。后人曾根據《垓下歌》,臆想她的結局是在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于“霸王別姬”的傳說。
虞姬,好多朋友就會想到那個拔劍自刎的女人。她想激楚霸王重返江東,從而東山再起。這讓我們感覺虞姬確實是個好女人,不是一個禍亂朝綱和貪圖享受的。
愛情自古以來都是受人稱頌的,虞姬和項羽的愛情到底是真愛嗎?
西楚霸王項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
雖然他并沒有像其他的英雄人物一樣功成名就,然后一統天下,甚至因為他的自大傲慢和輕敵而被劉邦逼得只能在烏江自刎。但是這一切并沒有阻擋人們對他的崇拜和贊賞。
他是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決心用三萬人馬大敗秦軍二十萬人馬的統帥。正因此,一代佳人虞姬才會仰慕崇拜,誓死追隨他,甚至可以為了他拔劍自刎。
關于虞姬的死,其實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她并非死于自殺,而是對她寵愛有加的項羽殺死的。
不想去深究,值得肯定的是,虞姬是因為項羽的慘敗迫于無奈而死。
那為什么虞姬會遭此厄運呢?項羽是為什么從“西楚霸王”淪為“四面楚歌”的呢?在《史記》中曾多處提到項羽失敗的原因,劉邦,及其他重要的謀臣也都有自己的觀點。不會用人,部下有功不賞等等。
范增是項羽身邊極為重要的謀士,可后來因為鴻門宴一事,氣走了,辭官還鄉。而項羽想再找他的時候,范增已經患病,后背生了個大瘡,最后死了。他是怎么離開的呢?據歷史學家研究是跟虞姬有關。
項羽和虞薇從小一起長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兩家于是結為秦晉之好。這個虞姬跟霸王之間確實是情投意合,沒有一心求攀升,享受榮華富貴勢利的想法,或者非要項羽雄霸天下不可,她只想跟楚霸王項羽,安安靜靜地過二人世界。
她能隨著項羽南征北戰,傾力付出,溫情相伴。在戎馬倥傯之際,戰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稍稍離開項羽一步,在項羽遇到挫折的時候,她便以“勝敗乃兵家之常事”的話給他精神撫慰。項羽在歷次戰役中所向披靡的光榮經歷,深深贏得了虞姬的愛慕,項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
虞姬她這個愿望和范增不一樣,范增是要輔佐項羽雄霸天下,范增當時一直勸項羽不要跟虞姬兒女情長,但項羽這邊舍不得天下,那邊舍不得美人。他的性格優柔寡斷,跟劉邦不一樣,他沒有劉邦的陽剛霸氣狠心,喜歡橫刀奪愛,關鍵時候沒有婆婆媽媽和兒女情長,劉邦為自己逃命,甚至把老婆、孩子全都踹車底下去了。
有人說,鴻門宴上如果項羽聽了范增的話,殺了劉邦他就不會失敗。也有人認為,依項羽的優柔寡斷,兒女情長,即使劉邦得不了天下,天下也不是項羽的。武力可以奪取天下,卻不能治理天下。
項羽對人民殘暴,對諸侯鎮壓,不沿用前人的人智慧,不聽取謀士的人建議,剛愎自負,不以大局為重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處理事情,怎么會不失敗呢?
楚漢相爭后期,項羽趨于敗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兵少糧盡,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里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
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的基業頃刻間灰飛煙滅,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他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他很清楚自己死后,虞美人的命運肯定會十分悲慘,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在虞姬看來就是對她最好的安慰,最美的愛情詮釋。
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堅貞的愛情,不僅驅逐了死亡的恐懼,且將人生的千種煩惱,萬重愁緒都凈化了,從而使她唱出了最為震撼人心的詩句: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說:“天將明了,我當冒死沖出重圍,你將怎么樣!”
為了不使項羽為難,為了表決自己深愛大王,至死不渝,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
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
誰許了誰攜手此生,誰又應了誰白發青絲!
項羽撫尸悲戚大哭,含淚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
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途中誤中多次埋伏。項王說,自己當年與江東8000子弟出征,已全部戰死,自己不愿茍且偷生,并感到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
虞姬為什么這么傻,這么早就了斷自己的性命?為什么不到山窮水盡時再自殺,為什么不到項羽戰到最后,再無機會時再絕望?為什么這么早判定項羽死刑,斷定項羽必敗的結果呢?為何不與大王共同作戰,榮辱與共,生死同一呢?
但話又反過來說,就算楚霸王當了皇帝,虞姬也不過是成千上萬的貴妃中的一個而已,或者是個“貴人”之類的,遭冷遇不可避免。她將不會長期受專愛專寵,大英雄這樣能為心愛的女人悲戚泣哭過,也是虞姬的榮幸。
古代帝王沉迷于女色,不思進取的比比皆是, 一旦國王沉迷鐘情一個女子,臣子們當然會有憂慮感,項羽和虞姬之戀也是如此。一旦帝王失敗時,歷史評判家大多就會把責任歸于這個女人,是不太公平的。
甚至還有人寫到,猜測虞姬可能是劉邦效仿西施而派她到項羽身邊,分散他精力,削弱他斗志的間諜女人,玩心計的女人。
但我情愿相信,虞姬這個在皇帝身上玩過心計的女人并不是壞人。她默默無聞,堅守婦道,無私奉獻,光彩照人,項虞之戀拋開政治因素,單純從愛情的角度評判是值得贊頌的。
項羽和虞姬的曠世之戀十分經典。作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傳說中一生的摯愛,擁有傾城容貌又才藝雙絕并自刎于項羽面前的傳奇女子虞姬,不但深受普通老百姓的憐愛和追思,也是歷代文人墨客們的重點描述對象。
虞姬死得無私與忠貞,讓世人敬仰贊嘆,那凄慘的死狀是何等的悲壯。不同版本的虞姬扮演者,各有千秋,張國榮扮演的虞姬深入人心,相信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無論是哥哥的演技還是哥哥的扮相,真的無可挑剔!很多人都說,哥哥之后再無虞姬!
但我認為在《鴻門宴》中劉亦菲演的虞姬也很成功,回眸雖未笑,但已百媚生,長發飄逸,冷艷孤傲,不知驚艷了多少人。神仙姐姐的虞姬,劉亦菲的側面還蠻美的,話說她那小眼神真的挺干凈透澈,有些靈動的趕腳,稍稍一蹙眉,會讓人覺得很心疼。在揮劍自刎的那一瞬間,項羽的徹骨痛苦,虞姬占滿鮮血的手和臉,慢慢閉眼,場面讓人揪心 。
如果說張國榮演的公認是經典,那么劉亦菲演的堪稱為最美。
虞姬之死,終究是為情而死,死的仗義堅貞,死得其所,營帳中美人揮淚拔劍自刎的悲壯一幕,讓帝王身邊的美人形象變得溫情而高大,富有人性光彩,世人不再用世俗眼光刻薄冷議,謾罵指責這樣的女人。
最終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但是從尊嚴角度來評判,他們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那樣的尊嚴。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
據說,劉邦后來以禮埋葬了虞美人。后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長出了一種罕見的艷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
史書上,她是個謎,寥寥數語,難以讓后人了解,甚至是她的名字,亦是個謎。
只是后人喚她為——虞姬。
只是——自古紅顏多薄命,自古紅顏多禍水。她,亦是如此。
【附注】:
(正史中沒有這女人的記載,而虞姬在正史是一個頗為神秘的人物,既不知道她的真實姓名,也不知道她生于何時何地,何時與項羽結緣。除了那一首流芳百世的《垓下歌》和著名的“霸王別姬”的典故,再無其他詳細記載。連僅供娛樂的野史中都幾乎沒有記載,說這樣的兩個人相戀只能存在于某些影視劇的幻想中了。)
作者簡介:墨雅,原名,李玉環,鄧州市湍河一初中,
本作品由作者授權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