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臺灣資深的心理咨詢、兒童心理輔導專家陳意文。作者通過本書講述了如何應用SFBT方法對孩子進行親子教育。那么什么是SFBT方法呢?SFBT是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的縮寫,叫做焦點解決法,是心理咨詢中的一種診療方法,由Steve de Shazer醫生于1987年創始。SFBT不僅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也適用于親子教育。
本書首先講述了焦點解決法的主要觀點:
- 重點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找原因:有時候拼命去找問題的成因不僅會徒勞無功(涉及到人的情況非常復雜),還可能造成推卸責任的結果;(因為在找原因的過程中,不免會追究『是誰造成這個問題的』)
- 沒有一件事情只有負面的意義,善于在問題沒發生或是問題不嚴重時的例外情況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向;
- 改善從可以實現的目標開始,不斷促進小改變的發生,形成多米諾效應,逐步達到最終的目標,實現大的改善;
- 充分相信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著作者以21天課程的形式,每天講解幾個案例和技巧,讓讀者細細體會SFBT的理念和方法,前6天通過案例進一步講述了SFBT的核心理念,第7天開始講述SFBT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21天的標題,標題用詞可能有點臺灣習慣,但應該不影響理解:
- 不預設立場——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
- 放棄無效的方法——如果沒有用,做點兒別的
- 學會與問題共存——事情不會只有一個面向
- 換個角度思考——沒有一件事只有負面意義
- 將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
-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孩子這么做一定有一個重要原因
- 重新建構——看見孩子的另一面
- 創造成功經驗——讓孩子重獲信心
- SFBT 贊美法——正向眼光對孩子的幫助
- 相信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 目的、行為與代價——讓孩子自發地修正偏差行為
- 找到不同的合作方式——沒有不合作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方法的父母13. 奇跡問句——當暫時找不到目標的擺脫困境法
- 目標架構——幫助孩子找到方向
- 例外問句——耐心引導孩子找到“成功的例外
- 無論是天使還是魔鬼都在細節中
- 因應問句——幫助孩子從谷底上升
- 一般化技巧——幫助孩子放下過于焦慮的情緒
- 關系問句——善用重要人對孩子的影響力
- 量尺問句——幫助孩子在評估中覺察自己
- 挑戰任務——讓孩子的成長更深化
接下來 :
- SFBT重新構建法:Reframing,是SFBT一個重要的技巧與精神,指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看到孩子的特點、優點、動機、努力,引導孩子看到問題的另一面,拓展孩子的思考,引發不同的行動。比如孩子總是不會控制時間,我們可以通過“你是想自由調配自己的時間”來進行重新構建。
-
SFBT贊美法:首先要真誠而具體,而且要叫出孩子的名字:
錯誤:大寶,我好開心你這次考試進步了,下次要考得更好哦。(孩子會覺得你有期待,有目的)
正確:大寶,我好開心你這次考試進步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錯誤:大寶,你最棒了!(孩子不知道究竟哪里好,容易表面自大驕傲但內心自卑)
正確:大寶,你今天把地拖得真干凈! - 因果關聯法:孩子的偏差行為多半是沒有理解“目的”,“行為”,“代價”之間的關聯性,大人要幫助孩子理解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的思維,更能夠幫助孩子在充分理解后,自發的修正自己的偏差行為。錯誤:你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正確:你做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
- 控制情緒方法:如何控制情緒,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的技巧,當孩子做了不良行為時,問自己“他這么做,背后一定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那是什么呢”,借這句話不但可以舒緩自己的情緒,同時可以對他快速的產生同理心,進行換位思考,然后可以問他“我相信你這么做一定有一個重要的理由,那是什么?請告訴我。”
接下來是SFBT三大架構(技巧):奇跡架構、目標架構、例外架構。
-
奇跡架構:也稱“假設解決架構”,假設問題已解決或目標已經實現,會呈現什么情景,常用于孩子暫時找不到目標的情況。對于孩子常用的5種奇跡問句:
- 奇跡發生問句- 如果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生了奇跡,你的問題都解決了,你會發現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 擬人化問句-如果墻上的時鐘看到你的改變,它會說些什么?
- 猜想式問句-如果下禮拜你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你會對我說什么?
- 水晶球式問句-水晶球里有一個你,不是現在的你,而是未來的你,是煩惱已經解決的你,你看到了什么?
- 算命式問句-如果巫師告訴你,3個月后你會改變,你猜你那時的你跟現在的你會有什么不同?
奇跡問句連接了現在與未來,當孩子沒目標或者注意力只在當前的問題時,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脫困方法,開拓了孩子的視野,讓孩子思考問題的角度更豐富。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了孩子從構想未來的愿景中產生希望,找到與目前問題解決有關的啟發,鼓勵孩子去做目前可以做到的一小部分。
-
目標架構:幫助孩子描述想要的正向目標,而不是父母認為的目標。良好目標的7個原則:
- 使用正向的描述
- 對目標有實現過程的描述
- 目標并非遙不可及,比如“考好這次月考”比“考上第一次志愿”更加切實可行
- 具體化,比如“減肥2千克”比“瘦一點”好
- 從小步驟開始:詢問孩子:“你想從哪件事開始?”
- 要在孩子的控制范圍內:“每天讀書10分鐘”比”每天讀書3小時“好
- 使用孩子的語言描述:”你想交朋友“比”你希望人際關系更好“
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幫助他們分辨”目的“,”行為“和”代價“之間關系后才能設定目標,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父母要學會放下自己的預設立場,好好敞開心扉聆聽孩子的目標,啟發引導孩子的思維,讓孩子了解自我,分辨什么事最重要的,懂得區別和取舍,提升自信。這是父母終身要學習的一門功課。 例外架構:希望孩子察覺與發現例外情況時的成功經驗,喚起孩子內在的資源與希望感:
”哪些時候,這些問題時不會發生的“
”那時候,你的想法做法有什么不同“
”以前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你那時候怎么處理的“
多數情況孩子一開始的回答是”沒有“或”想不到“,這時并非真沒有,而是孩子需要更多的時間思考。這時父母需要耐心守候和引導。因應問句法:因應問句是心理咨詢中的術語,通過問題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增強信心:
"你是怎么熬過來的"
"你是怎么撐下去的"
“為什么沒有變得更糟”一般化方法:我們常常會覺得自己遇到問題時獨一無二的,以至于過于焦慮和緊張,無法看清楚問題無法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告訴孩子他遇到的問題是普遍的,自己不是孤獨的,不要過度擔心,放下焦慮:
“大多數人也會如此”
“一般人遇到,也可能做與你類似的事情”
但是注意:不死后所有的情況都適合一般化技巧,比如孩子打人,說“其實大多數小朋友都曾經欺負人”,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更重要的是無法看清問題,解決問題。關系問句法:通過關系問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重新構建問題,客觀的看待問題。
“他有什么煩惱給你有關”
“如果今天請同學來介紹你,你猜他們會怎么形容你”
“如果你班主任看你這么難過,你想他會對你說什么”量尺問句法:"現在有一把尺,刻度是1到10,越大代表你心情越好,你會給現在的自己打幾分"
通過量尺問句可以讓孩子覺察自己,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布置挑戰任務:
1、任務需要從簡單開始,建立孩子的成功經驗;
2、挑戰任務并不以最后的執行結果為標準,而是為了觸發改變,
以上就是SFBT法中的主要方法和技巧,不要困惑哪種方法才是有效的,不要忘了SFBT強調:『如果沒有用,做點兒別的』,也就是有效的方法通過嘗試才能確定。我覺得能夠否運用好這些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時刻提醒自己以下幾點:
- 尊重孩子
- 減少自身的情緒化
- 時刻提醒自己換個角度看待問題
- 聚焦解決問題
- 創造合作的氣氛
- 不斷促成小的改變,豎立孩子的信心,最終實現目標
也就是作者所說的“覺察自己、安頓自己、聆聽孩子、引導孩子。”
2017年4月9日 第二稿